常把病毒和免疫系統之間的對戰對比「搶救雷恩大兵」電影中搶灘的那一幕,碉堡就好比身體的黏膜組織,駐守著擁有機關槍的大軍。

如果你被病毒侵犯,第一線的防衛就是黏膜,當黏膜的免疫大軍把戰況守住,病毒未能搶灘成功,身體等於沒有受到侵犯。

要知道,即使是令人聞之喪膽的新冠病毒進入你的體內,不代表你就會確診新冠,因為你有黏膜防線。

黏膜在哪裡?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統等,都配置了黏膜組織,也就是免疫細胞駐守的第一道防線。

舉巨噬細胞為例,它們就是駐守前線的肉搏戰勇士,可是,提供給免疫細胞足夠的軍火戰備是現代生活中蕩然無存的作為。

只要時間到了就吃,就完全剝奪掉免疫細胞的軍糧,疫情期間確診人數幾乎就是吃三餐人數的對照。

 

醫學院有一門必修學分組織學,屬於病理學的基礎學科,學習黏膜組織的過程,一定會學到上皮細胞,就是黏膜的最外層。

我對這樣的組織分配最有概念的時刻在近年,在明白腸道微生物和免疫細胞所配置的相關位置後。

上皮有點像是天花板,又有點類似地板,對於腸道微生物群來說是地板,對於免疫細胞來說是天花板,彼此之間就隔著地板和天花板通訊。

科學家發現生物體內的傳輸分子源自於細菌,我們就假設細菌在腸道黏膜訓練免疫細胞如何溝通,這個假設或許是腸道成為養生重鎮的源起。

為什麼要談黏膜?在例行會議中,蔡醫師提供我一個思考路徑,這是破解疫苗需求的關鍵脈絡。

很多免疫細胞同時兼具抗原辨識和傳承的功能,巨噬細胞就是一種所謂APC(Antigen Presenting Cells)的細胞,直接翻譯成抗原顯示細胞,更容易懂的說法是模具細胞。

 

好比當我們把敵人殺死後,從屍體上採指紋以及拍照,然後把敵軍的資料上傳到總部。

總部的電腦系統就會建檔,然後製造出對應的抗體,下回同樣家族的敵軍再登陸,身體隨即辨識,可以迅速殲滅敵人。

整體戰備系統的重點在第一線的防衛以及模具的製作,人體的國安局在腸道,腸道的電腦系統必須仰賴前線的黏膜組織運作。

疫苗本質上有模具製作的概念,唯獨藥廠跳過人體黏膜組織的路線,缺乏製作模具的進化功力,變成一種變相的科學欺瞞。

我長期從人體的進化層級以及免疫系統的分工精密反觀疫苗,得到的結論就是沒有存在價值,成為一種做白工的錯誤教育和行銷。

複習先天免疫和後天免疫的設置,黏膜就是屬於先天免疫最重要的一環,疫苗則是後天免疫的概念延伸。

 

話題回到免疫系統的維護,可以更精準的說是黏膜的維護,我們把焦點放在黏膜的前線戰力。

白血球大軍所需要的後援當然少不了細菌的角色,可是斷食的角色在此更顯得格外重要。

如何保證能量支援可以順利到位,如何確保免疫大軍擁有源源不斷的後勤戰備,讓身體有計畫的停止食物干擾是最上策。

提到免疫系統的養成,就必須再一次複習懷孕婦女腸道以及產道的菌相。

當腸道菌相移居到產道之後,可以同步思考免疫大軍和產道微生物之間的對話,想像產道黏膜防線,是否還兼具防範感染的功能?

交給細菌之後,似乎一切都可以搞定,養生的思路最終還是引導回到細菌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黏膜就是牠們的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