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股市大跌,和台灣神話企業台塑的危機不無關係,讓我又不禁想起初入社會時父親的提醒:「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去玩股票。」這句話的對錯,我自己自有分寸,我確信當年說這句話的父親,並不熟悉股市脈絡,他的股票概念偏向於投機,還不是真正懂理財的專業認知。可是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至少在我一生的事業藍圖中,操作股票早已經被屏除於外,從來都不是我願意花時間與精神去涉獵的世界。如果操作股票只分兩種人,一種放長線,另一種操短線,這幾天情緒跌到谷底的是那一族類,你我都很清楚,可能上個月才賺一百萬,這幾天就賠掉三百萬,真是有夠給他心痛。

 

股市動盪當然與我無關,我所關心的也不會是你賠了多少錢,而是存在於我們周遭幾十年的經營神話,如何在靈魂人物辭世之後,變成一波又一波的閒話和笑話。冷靜觀察並深思,與其說是「經營神話」,不如說是暴利所引發的「投機神話」。在民間所傳頌的王伯伯事蹟中,在勵志課程所引用的王老先生成功故事中,白手起家是不變的主軸,遠見與宏觀是王先生的思考邏輯,「台塑」代表名牌,不是精品店的名牌,是工作與上班處所的「明星招牌」。好比時下的「鴻海」、「台積電」、「宏達電」、「廣達」等,手持這些企業的名片或股票,言談中多了一些自信,有時候或許是傲氣,就怕有些人已經是目中無人的神氣。

 

我用了十多年諾基亞(NOKIA)的手機,對這個品牌與它背後的國家,我承認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好感,突然最近閱讀到市場佔有率的變動,「虧損」這樣的符號是如何和這個品牌相連結的?心中同時要想起一兩個月以前的一則新聞,關於瑞典紳寶(SAAB)申請破產的消息,有感覺是因為自己曾經開了十多年他們家的車,還是存在抹滅不掉的情感。還是要投射到「經營」這個動詞,是的,它是動詞,不是名詞,放到一定的高度去乘涼,很快就不再是「經營」,而是「被併購」,或是「被取代」,比較不忍卒睹的就是「被殲滅」。被誰取代或殲滅了?我們可以從「六輕」的案例去閱讀一家企業的沉淪,罪魁禍首居然是自己,當然就是自己。

 

再度連結到早期英代爾總裁葛洛夫所提出的「策略轉折點」,那不是理論,有太多活生生的案例,可是做不到就變成理論,只是知道卻不能付諸實行,「策略轉折點」就變成「失敗的起點」,某種程度,就是「人性的弱點」。我們都是凡人,有時候不免志得意滿,有時候就是要讓螺絲自動鬆弛,那種繃得好緊的創業或工作模式,那種以把別人比下去為目標的營業方針,那種殺出重圍之後看不到任何對手的成功境界,幾乎正如「莫非定律」所預言的,那是一個遲早要崩解的單位或個體。「一步一腳印」很容易理解,卻不太容易用在自己身上;「超越自己」很容易聽懂,卻不太容易時刻奉為圭臬,因為到了一定的高度,那種有可能看不到自己的高度,人不經意被人性所把玩,成功經常為失敗的前身,失敗的伏筆就是誤解了成功。

 

高處為何總是冰寒?因為那不是凡人可以居住的地方,應該說,那不是人可以久住的地方,除非你保持活動,繼續往高處前進,休息過後,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