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學者在書上長篇大論談健康之餘,以「健康就是吃進去和沒有拉出去的總和」,看了難免會心一笑。以我自己在健康領域多年的心得,把健康問題濃縮再濃縮,簡化再簡化,最後真的剩下吃和拉這兩件事,如果吃得對也拉得乾淨,健康已經完成了八成。只是聽起來可以輕鬆駕馭的事情,做得到的人是寥寥無幾,透過專業程序評估現代人的腸道,有人形容成「千瘡百孔」,有人則形容成「窮山惡水」,我總是不厭其煩的提醒,這個地方搞好了,身體就好了。至於情況之所以持續惡化,不是「山珍海味」搞得鬼,就是「酒酣耳熱」惹的禍,不是聚餐,就是應酬,吃飯這個民生議題闖了大禍,這下子事情鬧大了。

 

在外頭吃飯,如果不是一個人吃,有兩個面相,除了吃東西本身的意義,通常是社交面在影響心理層面,不是同事聚餐,就是好友聚會,不是家人慶生,就是情侶約會;我們重視聚餐,因為從氣氛好到吃得爽似乎沒有距離,相約到特定餐館去吃到飽,通常是還沒有吃已經想到爽。人是一種相當奇特的動物,知道吃多對身體不好,知道吃太飽肚子不會舒服,可是約人吃飯就是一種本能,找人聚餐就是高度興致;只要有佳餚等候,健康是明天以後的事,只要有人相伴,吃飯就是一種高級享受,不管是迎新送舊,還是生日喜宴,健康暫時沒有探討的空間。

 

原本可以站在騎樓下研商的事,一定得拉到路口的餐廳解決;原本一通電話可以談妥的案子,一定得約在高檔餐館才談得成;原本就在會議室搞定的事情,一定得轉檯到歌舞昇華的場所才算數;原本一杯廉價咖啡就可以維繫的人際關係,一定得花上數倍的價格才顯得出誠意;原本便利商店的微波餐盒可以輕鬆果腹,一定得找個人陪伴,然後靠信用卡的信用累積負債。這一切,你我恐怕都不陌生,以交際費用和健康折損程度交錯計算,我發覺「飯局」不會是划算的投資,吃得愈多,花得愈多,囤得愈多,毒得愈多,結果最終就是醫得愈多,傷痛得愈多。

 

有機會在專業知識的激勵下進行斷食,不是不吃,是不吃熱量飲食,嚴苛一點做是連固體食物都免了,一杯杯營養滿滿的酵素飲品解決民生問題。整個斷食過程當然沒有任何飯局的介入,持續七天,健康是收穫,減重是成效,附加價值是時間增加了不少;以平均一餐飯一個小時計算,一天就多出三個小時可以工作或休息,不算省下的金錢,只算身體所減少的毒素和添加物攝取,再算身體的健康獲得和醫療減免,這真是偉大的投資報酬率。突然發現,「飯局」距離我好遙遠,社交不減,友情依舊,禮尚往來不曾怠慢,真想擁抱健康,那些精緻美食,還是少吃為妙,社交少了油膩,還是社交。

 

到了餐廳就是吃,還談什麼?仔細想想,餐館談的盡是空泛,酒肉世界,找不到真心,遲早一天換來醫藥荼毒,這是公式,沒得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