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接觸到地面,沒有任何生物撿拾來食用,結果會腐爛,成為土壤的養分。兩個字形容這件事,我們稱之為發酵,發酵從食物本身的酵素開始啟動,接著細菌和真菌加入發酵的行列,最終回歸生命,回歸大自然,回歸生命元素的輪迴。一隻動物曝屍荒野,一樣經歷從細胞酵素的自我解構到微生物介入的發酵,腐爛的腐爛,回收的回收,塵歸塵,土歸土。生命除了心臟跳動之外,還存在不一樣的面貌,植物有生命,動物有生命,生命的本質是酵素,生命的呈現是流動,發酵是生命的運作。

 

發酵進行著,發酵存在於生命體內,發酵趨動生命的運作,發酵也促進生命的延續。如果發酵和生命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關係,那麼發酵和養生之間應該也是唇齒之關係,不管我們懂不懂這些道理,不論我們認不認同發酵的意義,身體內持續運作發酵是事實,發酵維持我們的生命也是事實。發酵存在兩大方向,源自於我們的食物選項,提供給身體生命是一種,食材必須是天然的食物,必須是沒有烹調過的食物;腐敗性質的發酵是一種,食材是不存在任何食物酵素的熟食,在身體經過必要的材料汲取後,身體必須把這些剩餘的食物丟棄,否則會留滯在體內威脅到身體的正常運作。

 

發酵是生命,發酵提供生命,發酵也可以縮減生命,前進或後退,提升或落後,延續生命或折損生命,都在面對食物的一念之間。我們被食物綁架,說出來殘酷,也許不容易接受,這件事情的本質不在對錯,是頻率和量,是無知和被動,是放棄身體的天賦去迎合人性的私慾。發酵在發生,發酵在進行,發酵無時無刻不在身體裡面運作著,唯獨發酵的路徑可能對健康不利,我們留給身體的發酵材料可能耗損了生命,我們留在身體內的發酵產物創造出不利健康的毒素。

 

發酵也創造了獨特的味道,可以是聞起來舒服的味道,也可以是極度難聞的味道,從糞便的味道清楚檢視食物的材質,同時反應當事人飲食習慣的優劣。現代人的致命傷就在食用大量缺乏酵素的食物,這些食物在腸道培養出大量的腐敗菌,同時創造可觀的囤積效應,最終就是大量的宿便堆積以及難聞的體味。既然吃熟食,既然沒有一天省略熟食,既然這麼熱衷吃熟食,我們就直接承接食物的酸和臭,我們就得承受這些食物在腸道發酵後所遺留的味道,我們也得接受生命在處理這些食物過程中逐漸耗損的事實。

 

葡萄便成酒的過程是發酵,牛奶便成酸奶或優酪乳的過程是發酵,高麗菜便成泡菜的過程是發酵,小麥製作成啤酒的過程是發酵,這些食物的生命經由發酵被保存起來,成為食用者的生命素材。我們也許專注在酒精,也許專注在牛奶,這樣的食物或飲品可能提供了好菌,可能提供給身體生命的元素,不論是菌或是酵素分子,身體需要的都是這些生命。生命可以延續生命,生命食物進入身體之後,細菌繼續投入發酵,酵素分子則交給細胞依細胞需求轉換成其他生命元素。

 

食用生命食物可以滋補生命,食用天然酵素食物可以直接轉換成為我們的生命,發酵是這些食物的本分,在工廠或在人體內都盡責做份內的事。從細胞的基礎看到生命的基本態度,活著就創造生命,植物如此,動物的細胞如此,人體的細胞也依著生命的設定進行生命的創造和延續。結論是面對食物選項的好惡和習慣,身體可以處理熟食,因為發酵是生命的天職,問題是發酵的終產物如果不代表生命,就必須移除在身體之外,發酵的終產物是生命也必須繼續被身體活用,多數人的生命被發酵之後的課題延誤了。

 

我們活著,我們想要好好活著,我們需要有好好活著的態度,這個態度則連結到食物的本質,也連結到細菌的本分,因為食物認真活著,因為食物的生命可以延續生命,細菌也肩負著延續生命的職志。可是如果破壞食物的生命是我們的態度,如果毀滅細菌是我們的念頭,請問我們如何能好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