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我花了四十年體會一個道理,一種說法叫後路,另一種比較容易懂的說法,就是靠山。以自己的成長背景為例,小時候最自豪的心理屏障是不害怕生病,因為父親是開業醫師,幫我打針的是最疼我的阿姨,心裡暗自慶幸自己的福氣,是父親職業上的輩份有了我無窮的安全感。上大學住到台北之後,外地來的同學有的住學校宿舍,有的必須在外租房子,費用的壓力,這些同學幾乎都是半工半讀。至於我,再度省略掉所有的麻煩,我有一對設想總是週到的父母親,他們用我的名義買了台北市的房子,讓我可以安心的求學讀書,我甚至從來沒有出去打工的念頭過,因為不需要,錢的事輪不到我擔心。

 

我已經不只一次透過文字反省自己的大學生涯,讀書是我的工作,成績是我的目標,在概念中,所有研究學問的過程勢必要反應在就業的實質條件上,可是身為學生的我,還沒有就業的連結,也不曾有過就業的壓力。寫到此,我不是要聲討父母親的過失,他們每一個呵護的念頭,出發點都是愛,都是期許兒子一個蓄勢待發的美好未來。唯獨看不到的,是心理素質,是一只欠缺雕琢的幼稚心靈,是一顆沒有見過大風大浪的善良心腸,是一個距離成熟還很遙遠的小男生。我可以批給這個欠磨練的年輕人三個字,就是「去吃苦」。

 

常聽說,小孩是父母親上輩子的債主,生來就是來要債的,我希望這一切都只是玩笑話,畢竟放在我身上,是多麼多麼的貼切。原本前面有一條安穩的學術道路可以走,我竟然執意要脫離公務員的生涯,理由卻是現在想起來是那麼單薄的願望,就是當老闆。這是一個關卡,如果父母親直接不理會我,所有資金都讓我自己去張羅,跌跤如果是必然,也是一堂最棒的課程,或許也可以早些體會到不少人生哲理。故事從簡,重點是這小子等到父母親兩手一攤那一刻,才開始找到靠自己闖蕩的節奏,我折騰父母親好久,才體會把後路砍斷,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抉擇。

 

如今,我回到學術,比較接近文學,確仍然把主軸擺在健康。我用心觀察人性,我認真體驗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我不知道沒有經歷過那些挫折與摸索,我有沒有機會體會這一切。我研究健康,發覺健康依然脫離不了人性面的糾纏,類似於幼年時期把父親看成靠山,幾乎所有人心裡都塑造了這個角色,不一定是特定的醫生,是整個醫療體系。有一部分可以放任,可以鬆散,可以不用太在意,因為醫療很發達,因為醫生會救人,因為急診室有葉克膜技術,可以把人從鬼門關給救回來。我真正在自己身上經營出健康,從不再信任醫療開始,從決定不再吃藥開始,從我開始協助父母親經營健康開始,這一條路也體會良久。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對多數人而言,卻是一個最艱難的抉擇,有些人懶得思考這些心理因素,他們的內心交由固執在把持,他們的健康也委由靠山在維繫,只可惜,健康就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