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按下暫停鍵來扭轉已經失衡的體內生態,我相信很多人深覺不可置信,為何一直強調斷食是經驗者論述,因為沒有經歷的人肯定不會理解。從視窗的角度評估執行斷食的困難度,愈困難的視窗就代表被食物綑綁的程度愈高,對飢餓感的依賴程度也愈高,必須說,這種視窗伴隨胰島素阻抗的機率相對較高。

 

我們想到營養需求,卻忽略了消化負擔;我們需要滿足飢餓,卻忽略了身體其實並不餓;我們生活在吃的美好記憶中,卻忽略了身體因應吃的頻率而出現胰島素的失衡;我們堅守早餐很重要的教條,而忽略了早上是胰島素阻抗的高峰期。多面向的忽略對應到醫療院所的壅塞人潮,這是人類世界的特殊生態,在人類行為學家的論述中,這是一種群眾效應,一種被稱之為「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的現象。

 

應該說「阻抗」也是一種人類特有的行為,表面上適應環境,實際上拒絕改變,更深入剖析,真正的源頭是惰性,是一種因為滿足而降低進步需求的安逸感。如果我們進入內分泌的世界去反觀自己的生活作息,很清楚意識到除了食物有問題外,我們吃東西的頻率也大有問題,因為人體的生理時鐘未設定因應高頻率精緻食物,也因為我們吃的食物多半同時引出胰臟的兩條功能線。

 

研究胰臟的學者做出人類胰臟一代比一代還大的統計,凸顯胰臟的使用持續被吃的頻率和量放大,也凸顯人類的胰臟呈現必要的調整和適應。和人類的行為一樣,表面上是適應,實際上往不利於健康的方向發展,透過時間的延續,透過積習難改的事實,荷爾蒙失衡成為文明世界的通病,胰島素阻抗成為文明人身體內必要的防備。

 

仔細推敲身體近期的飢餓感,它來得快,去得也快嗎?曾經讓你難抵忍受嗎?飢餓難耐經常是刻骨銘心的經驗嗎?再回想自己弭平飢餓感的經驗,哪些食物經常是回應飢餓感最頻繁的選項?還有,通常在消滅飢餓感之後的感受如何?是幸福感居多,還是多出了不小的罪惡感?最後再回想,一天之中出現幾回從飢餓感到飽足感的輪迴?類似的輪迴是否成了生活中的必然?是否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生活習性了?

 

想強調的是,幾乎很少人會去留意每天從早餐吃到中餐、繼續從下午茶甜點吃到晚餐的嚴重後果。後果源自於錯誤的習慣和時間的堆疊,我們把自己的身體當成任意差遣的小弟,吃了東西之後就得承接後續的所有工程,不清楚的是身體內部有一套專司平衡的系統,它無法承受高頻率並且是高濃度的激素需求。有沒有可能,吃其實是一件極度不理性的行為,而我們不曾意識到精緻料理過的食物具備駕馭理性的能耐。

 

如果我們的行為是食物的行為,如果我們的舉止是藥物的舉止,那我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