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斷而開心食
在我接觸斷食的第四年,我母親因糖尿病用藥造成的併發症辭世,兩年後,我父親也因失去生活重心而發病,除了輕微失智外,他結腸有一顆腫瘤,缺少活下去鬥志的結果,最終癌細胞在他老人家身上蔓延。病是什麼?病要如何定義?長期服藥的人不會知道越藥越病,放棄生命意志的人也不知道病可能就在一旁等候。我從未要求父母親練習斷食,他們不住在我身旁,身上的胰島素坡度很固定了,連要他們斷一餐的念頭都不曾在我腦中浮現。
我做錯了嗎?從結果論分析,或許,可是截至今天對於養生的領悟,我堅持讓老人家開心吃才是對的做法。從事教育得不斷進修,線上所有學者專家的論述都重點咀嚼,從胰島素談到粒線體,從斷水果到斷精緻澱粉,就是沒有學者談到身體的自主需求,也沒有人公開談論身體需要我們刻意暫停進食。斷食需要結合生活上的紀律,從迎合身體的需求履行讓消化停滯的日常,這麼簡單卻難為的概念要如何落實在生活中,動機和學習環境就顯得格外重要,請留意我的重點,沒有不吃什麼或斷掉什麼食物的要求。
你想吃什麼就開心吃,這是斷食養生教室不斷強調的重點,這句話成立的原則是開心,不是吃什麼。你一旦要求不清楚為何要斷食的人斷食,不開心的傳導在斷食的人身上流竄,天數達標也沒有意義,排掉生裡毒素卻又累積情緒毒素,如此斷食不如不斷食。我在課堂中分享日本的長壽飲食,所謂的「少食、生食、發酵食」,當你有機會真正深入他們的生活模式,會多出「開心食」的結論。長壽人的長壽關鍵不在少吃或吃少,在少計較或不計較,在少生氣或不生氣,可是科學界終究發現斷食和好情緒之間的關係,另外一種說法是腸道菌相和正念之間的關係。
斷食養生最有意義的不在斷食的過程,而在例行性斷食所建構的腸道菌相,養成斷食習慣最有意義的不在消化負擔的減輕,而在菌腦腸軸這個超級平衡系統的健全。不理解身體的需求,就會在什麼不能吃或什麼應該少吃上做文章,類似的迷失就像是生食的汙染或酵素的甜味,在傳統的教育平台中,我們學到的盡是身體完全不在意或不重視的層面。只要有機會,在課堂中不斷強調這些重點,可是所面臨的一直都是有聽沒有懂的狀況,民眾被錯誤資訊綁架的嚴重程度,背後就是不斷壯大的醫療體系和藥廠獲利。
回想起我母親在生活中控制糖份攝取,看著她每天每餐的服用降血糖藥物,她沒中斷的是三餐,那究竟是身體最渴望的變革。放眼看到民間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是世界上的每一個用餐的環境,繼續放大看到稻米和小麥的大規模種植,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是為糖尿病量身訂做。每一個想吃的念頭,每一個被時間牽動的食慾,每一次肚子特別飢餓的訊號,必然的連結到門診間裡面的糖尿病確診報告。從吃的花費到生活的開銷,從必須要賺錢到錢永遠不夠用的情緒恐慌,從需求的對價到無法滿足的怨懟,腸道送不出任何正面的訊號,腦袋產不出任何正向的意念,癌症就這樣大面積的蔓延開。
說到這,想起斷食的「停」和慾念的「斷」,人一生最大的迷失就在擁有和給予之間的順序,也在多和少之間的較勁。或許,無常也會關注我們對於法則的尊重,至少活著和開心之間的順序可以很明確,一定是先開心,才對接有意義和有品質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