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手術、疫苗是現代藥廠醫學的三寶,號稱最賺錢的三大工具。請問,哪一個是真正的金雞母?答案是疫苗。因為疫苗是健康人使用的東西,使用人口量和需求量最大。」以上摘錄自蔡醫師在新書上面的一段話,很有可能顛覆了不少人的觀點。在我看來,這三者不分軒輊,都很能獲利,我們所關心的是獲利背後的動機和行為,如果有不當之處,就應該被大眾知道,以下摘錄我早期的一篇針對手術的文章。

 

『「開刀是外科醫師行銷的主力產品」的標題鐵定會讓很多外科醫師跳腳,先聲明我不是來挑釁的,只是想提醒一些素行不良的醫師反省,同時警告所有好朋友張大眼睛,不要忘了醫生的選擇很多,「第二意見」是所有學者專家都建議的方式。而且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和學習心得,除非外傷急救和惡性腫瘤,動手術都不會是治療的首選,聽過太多繞道開刀房而治癒的拒絕手術案例,證明很多外科醫師唬人第一,醫德修養不足。

 

2006年所公佈的一份「醫療致死(Death By Medicine)」全報告指出,每年美國有750萬次非必要手術,由約翰羅賓斯(John Robbins)所撰寫的《還我健康(Reclaiming Our Health)》以專章探討非必要手術,其中他引述紐約聖文森醫院的內分泌學者兼婦科醫師史坦利(Stanley West)的話說:「切除子宮手術其實有九成以上是不必要的」,約翰羅賓斯更指出「今日的美國婦女死亡時還保有子宮的機率是50%」。

 

一位生意興隆的外科醫師在進行手術之餘,很難不聯想到每一次手術後的實質進帳,更何況拿掉一個被判定已經沒有存在價值的器官,在某些醫師的潛意識裡面是做好事、是善舉。幾乎長子宮纖維肌瘤而引起大量經血的婦女都得接受婦科醫師的危險評估分析,建議選項第一就是安排時間進手術房,女性朋友在缺乏專業知識的護駕下「束手就範」,我自己的親朋好友中已經有超出兩隻手指頭數的「無宮」女性。

 

我常以「承擔」來分析這種案例的前因後果和輕重緩急,也從「身體是自己的」提醒是誰在承擔不當手術的後患,人生經驗中有太多可以提供參考的案例。就讀大學時因牙痛到濟南路著名的倫光牙科求診,醫師建議我做上牙齦小手術,只是從牙肉劃開一條引流出膿液的刀痕,我害怕,對於這種疼痛不感領教,總覺得醫師想拿我練刀,所以我就是不從,結果我從來沒挨這一刀。

 

父親60歲左右有一回膽結石發炎劇烈疼痛,透過關係找到宏恩醫院的某名醫,診斷很明確,只是醫生的建議是儘快動手術。同一時間,一位賣我影印機的業務員做維修服務的時候,聽小姐說我忙著處理父親的病,非常有把握的告訴我他可以提供中草藥配方,這位朋友和他父親隔天親自到山上去幫我採集藥草,結果父親被他所排斥的中藥所救,因而免挨一刀。

 

手術絕非唯一的療癒之途,開刀只是外科醫師行銷的主力產品,多數病症不動刀依然可以復原,外科醫師一定懂這個道理,只是不小心就對病人少了一份尊重,就在我懂你不懂的對價中,也在我專業你外行的互動。我所聽到的案例幾乎都帶有恐嚇的意味,病人總在害怕死亡、畏懼病痛的前提下簽字。我談的是一種現象,一種全世界都普遍的現象,一種你我都必須明瞭的現象,碰到時切記要冷靜、理智,然後尋求專業客觀的「第二意見」。

 

我的保健觀念把就醫擺在最後的順位,這可是我年幼成長的環境;我的健康之道沒有容許醫藥介入的空間,和九成以上民眾的意念相違背。你一定得想通醫院愈開愈多、愈開愈大是什麼道理,你一定要想通接受化療的病人最終無法存活是什麼道理,你也必須知道藥廠愈賺錢病痛就愈多是什麼道理。再說下去,搞不好你頭越痛,搞不清楚是該聽醫生的,還是聽我的。』

 

為何衛生單位必須鼓吹打疫苗,因為他們背後是醫療體系,希望閱讀本文的你清楚一件事,任何對你的身體存在危害風險的都必須深入,遏阻悲劇發生,我們都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