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道:「你無法取悅每一個人(You can’t please everyone)」,重點在「取悅」這兩個字,其實原意不是「討好」,而在「和善」不可能得到絕對的善果,這是我從父母親嚴謹的家教走入社會後碰撞出的心得。我分階段性體會這句話,起初著眼於人際間不一致的頻率,也就是從立場和認知去找尋別人和自己的異同,原來這個階段檢討別人的能量大於檢討自己,後來我不斷從事件分析自己和善的行為本質,終於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找到真實註解,原來「善良」並不適宜到處落腳,如果因而給予他人犯罪的動機,如果因而賦予別人錯誤的見解,「善良」頓時變成了「鄉愿」。這不是「單純」可以辯解,這不是「無辜」可以脫罪,這更不是「慈悲」可以掩蓋,或許只有「天真」多少可以詮釋,英文字「Naive」完整描述了這種行為,如果「爛好人」等同於「偽君子」,我也必須提起勇氣以「偽君子」鞭打自己,再怎麼不好受,我承認自己不小心扮演「Hypocrite」,而且麻木不仁。

 

關鍵總在於我總是想把每一個朋友當作知己,可是這終究不是人世間的法則,回顧自己的職場人生,身邊充斥著趁機掠奪食物的禿鷹,可是我總是門戶大開,將自己最應該列為隱私的部份公開,家裏的一草一木一直是我的交際圈可以輕易就範的範圍,我自己不隨意踏進朋友家,卻邀請朋友儘管大方按門鈴,問自己:「到底在照顧裡子,還是照顧面子」,再不承認不行,面子因素的確大於裡子,其實只要想想多少位進出頻繁的人,如今卻不知去向,就知道該如何定義好友,該如何規範自己的善良。我常提醒自己:幫助人要看對象,可是真正面臨抉擇時,我總是選擇忘掉自己的戒律,最後才在收傷的失落中反求諸己,合夥時處處為合夥人著想,可是最終因為一件小事翻臉的不是我;當老闆時政策決定以員工權益為依歸,結果拿回扣打混摸魚的盡是一級主管;認識兩週的朋友來家裏拜訪,開口要借支票,大概全世界只有我會相信對方的承諾,然後惹了一身腥。

 

我一生這種例子不少,已經可以寫套「鄉愿教科書」,再分享近期令自己刻骨銘心的案例,這是我和兩個室內設計師朋友之間的故事,其中男性設計師和我十多年交情,我前後委任他將近十個案子,從家裏、公司做到店面,實際金額超過1500萬,稱「交情」就因為這些忙碌的工程中未曾中斷聯繫,我也謹守對朋友的職業忠誠的一貫態度。就在好長一段時間失聯之後,兩年前,我又動了大規模整修內湖住家的念頭,這一回我選擇一位女性設計師,當然也是多年的朋友,完工之後漏水問題層出不窮,我領教了號稱朋友的設計師不負責任的張狂,轉而向原來的老設計師求救,結果發現他根本無法諒解我把生意交給別人做,過去做的完全不算,標準「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慘痛經驗。

 

該檢討嗎?是的,我堅信別人做人的態度和這件事情毫無關係,是我對於「朋友」和「生意」的界線模糊,是我鄉愿的性格為自己製造麻煩,我終於也明瞭,為什麼我不會是成功的生意人,因為總是給人方便不是做生意的方式,「醜話講在前」才是生意正本清源之道,恍然想到母親逛百貨時,父親每每幫助站櫃小姐疏通的畫面,我確實流著父親寬弘大方的血液,這種善解人意最後證明都不是自己的本意,而總是帶給自己麻煩的「鄉愿」。

 

朋友,下回我拒絕你時,我不是有意要為難你,過去的我不會這樣做,我知道你會喜歡過去的我,希望你不至於認為我蓄意刁難,因為也唯有如此,我們的關係才會長久,你的生意才找得到真正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