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賭你有類似的經驗,上了計程車之後,司機一路狂飆,你則一路驚恐,下車之後,慶幸撿回一條命。馳騁在速度中是一種快感,掌控速度的人可以有這種自信,牽制在同一個空間中的人就不是這麼回事,同理心的修養經常消失在人際互動中,我們不小心忽略了行為的連帶責任。在人類成長與進步的歷史軌跡中,效率是一種要求,速度是一種動機,這一條路徑不小心就違逆大自然的基本步調,我們只好承認相對風險的存在。事實上,人類早已適應這種風險,也大方的擁抱由速度所帶來的風險,飛機的存在與必要性是最好的實例,和高速鐵路一樣,空間是靜止的,風險是存在的。

 

接近三十年前,美式速食進駐台灣,台灣人不只欣然接受,是用鈔票和行動熱烈的迎接。速食文化從此在國內蓬勃發展,不是一家,是好幾家,不是一群人喜歡,是一缸人投入,美國大街小巷的胖哥胖姐畫面因此在台灣複製,這是必然的結果,這是速食主義的必然風險。快速買到食物是一種誘惑,是一種享受,在時間效率上如此,在食物的內容與生理效應上也是如此,這種現象講求的是方便,是迎合現代人生活步調的效率搭配,尤其是不需要下車就可以買到食物的創意。在點的直覺看效率,這是美意,是時間緊縮的最好答案,可是線拉長,甚至形成面,肥胖不說,病容普遍出現,不健康是必然的風險。

 

一定得把話題拉到醫療面的速效文化,觀察這種現象幾十年,必須這樣說,這是一條比速食還不容易扭轉的失誤道路,幾乎有九成以上的人裝載著速效的思考,只要不舒服,必須快速得到解脫。「對症下藥」中所謂的「症」,指的是「症狀」,不是「症頭」,不是生病的源頭,不是身體開始產生異樣的最原始變化,所以身體的實際情況被擱置,發生衝突的真正原因可以不用理會。這是一種雞生蛋與蛋生雞的謬誤,或許是醫療開始思考所謂強效藥物,或許是病人一直存在類似的想像與需求,目前已經是糾纏不清的泥巴戰,是雙方的共同思考,是一種共識需求。結果不需要我說,大家都很有默契,一堆藥物往身體送,病了,病得更嚴重了,不容易健康了。

 

圖像思考是一種技巧,是一種策略,是一種有效率的記憶模組,在開發右腦的學習道路上,我不曾感覺到有速度的因素置入。直到所謂「快速記憶」的行銷出現,我有機會親眼目睹老師和學生的超技神奇記憶能力,把一張字數滿滿的七言絕句背得滾瓜爛熟,還可以倒過來背,還可以接受第幾行第幾個字的隨機測試。對於目標升學和國家考試的人來說,這是天上掉下來的福音,速度和效率終於解決了時間與能力上的障礙,我從「短視近利」的角度觀看這種現象,簡直可以用「天衣無縫」來形容,效率高,結果美好,誰能說它有任何瑕疵?只是當我從理解、分析、辨識等邏輯思考的角度看,當我從能力提升與實力精進的方向研判,這個「速」字突然顯得很沒有意義了。

 

延續我對於「快錢」的觀點,速度可以是一種需求,可以是一種考量,可是最好不要形成一種文化,最好不是一種生意模式。試一下快速減重的「健康中心」,「快速獲利」的投資策略,怎麼有經驗的人都只剩下慘痛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