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床後,坐在馬桶上丟垃圾是多數人的日常,每天就這麼一次,感覺功德圓滿。

也有一些人稍微需要一點時間醞釀,在他們的經驗值中,吃早餐具備強大的推力,一般吃完早餐就可望清掉前一天的垃圾。

腸道蠕動的確是需要有東西在,需要仰賴早餐上廁所的人深信食物進駐形成驅動力,可是通常是食物還停留在胃部,便意就到了。

便意的訊號一般從直腸發出,有些時候降結腸也扮演傳遞訊息的角色,唯獨有些人的腸道信息很敏銳,有些人則超級遲鈍。

大腦的角色太重,腸道就相對遲鈍了,類似的情況可能有仰賴外力排便的經驗,認知需要仰賴早餐協助排便也是源自大腦的侵權。

擁有對外聯繫最完整的神經網絡,腸道和所有內臟器官之間的聯繫沒有障礙,嚴格說,腸道不需要任何外力來刺激排便。

 

需要食物協助排便是一種誤解,抱持這種觀點的人一旦發生便秘,做法就是繼續吃,期許食物的重量具備催生便意的效果。

需要補充的另外面向就是不足,這是銷售最基本的需求邏輯,因為不夠所以需要補充,因為欠缺所以需要添購。

營養學的基本概念就是身體的需要,透過吃,也透過補充,好讓身體所不足的部分都得到填補。

營養主義不斷被強化和放大的結果,現代人的念頭只要掃過自己的身體,缺乏或不足的念頭就會升起,想起身體的能力,就是需要外力。

益生菌時代降臨,有人必須靠益生菌排便,從賣菌廠商的立場無可厚非,可是排便從來都不是細菌的任務,排便是腸道的事,是身體的事。

細菌只是整頓了腸道的環境,只是協助整理出腸道囤積的廢物,排便的確可以仰賴一些特殊的成分,可是常態來說,還是得回歸身體的意識。

 

稍微留意,市場上只要重視營養的學者都缺乏身體意識,他們因為營養而遠離生命,也就是他們忽略了身體的根本需求是生命,不是營養。

身體的思考首重順序,屬於相對重要的排序,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選一,營養需要重視,唯獨不是最重要的順序。

好比很重視運動的人一樣會出現心血管問題,和重視營養一樣,他們都忽略了身體的時間軸,那是身體處於自主狀態的時間延續,也就是身體沒有被食物打擾的時間延續。

身體的想法和我們的大腦正好是相反的邏輯,身體力求擁有清廢物的自主時間,只要能量夠,只要力道夠,身體會持續不斷的清出廢物。

我們都希望身體沒有任何廢物的囤積,可是這個目標的達成需要身體的全力支持,而身體最大的需求就是給它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這段時間拉得越長,身體清出的廢物越多。

白話說,身體需要我們熟練斷食,越知道斷食的美好越會疼惜身體,越熟練斷食的人就越懂得愛自己。

 

回到排便,回到每天身體的例行公事,每天把吃和時間綁在一起的人多半不知到每天進入身體的食物都在累積囤積的量,他們最需要認清的事實是養生是身體的事,絕對不是大腦的事。

身體的逆向邏輯是一段時間賦予身體生命力的醒悟,沒吃讓身體甦醒,一段時間不吃讓身體找到清理廢物的機會,給身體時間的結果,身體很有智慧的將之轉成空間。

所謂空間,就是廢物騰出來之後乾淨的空間,時間轉成空間就是身體的另類邏輯,減法邏輯是身體的思考方式,減法養生是身體最根本的運作設定。

聽到長斷食,譬如說一星期斷食,或三週斷食,不熟悉身體邏輯的人想到自己的能耐,不明暸身體運作的人想到肚子餓的窘境,他們最應該看見的是身體經過長斷食之後的暢通和乾淨。

為何自律養生力推週休二日,除了胰島素穩定的大方向外,想想每週讓身體有一段清運垃圾的機會,持之以恆的結果,身體會多麼的平衡、安定、喜悅。

中年以上的人一定要給自己執行三週斷食的機會,親自驗證長時間沒有食物進駐,身體卻能清出可觀廢物的感受,這種感受,只有做過的人說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