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與貧
觀賞聯合國的千禧年使命影片「給世界的八首樂章」,最大的衝擊當然是全球的資源分配不均,有些地方的人是出生就等著餓死,有些地方卻是吃到撐,然後等著病死;有些地方的人出生就帶著致命疾病,毫無醫療資源可用,有些地方不缺醫療系統,卻是透過藥物濫用延展致病範圍。「到底該出生在哪裡才算是幸運」或許真的是沒有答案的問題,住在豪宅而且有菲傭可以使喚的人也不見得快樂,房子大到有好幾個游泳池的人最後暴斃在床上,很多住在非洲的人把愛滋交給新生兒,大人小孩都要為明天的生存權努力呼吸,這就是我們生存的世界,放大看,它少了同理心和憐憫心,compassion完全不存在。
我是「急診室的春天」忠實觀眾,這部影集演到核心人物都已經不吸引我了,我還在看,說不上來是什麼因素讓我如此忠誠,或許它交代了人性最真實的呈現,或許是遠離急診室以外的一些元素吸引我。從實習醫師做到總醫師的約翰卡特,他的角色延續了十季,我完全不懷疑真實世界中這種人物的存在,繼承家裡龐大的財產,他把錢拿去做公益,自己每天待在急診室值班不說,還自願前往非洲難民區擔任長期駐點醫師。那是一個髒亂、污染、細菌、病毒的空間,沒有文明的娛樂、休閒、美食等生活品質,而且隨時可能出現槍林彈雨的威脅,雖然只是戲劇的呈現,我卻經常掛念他的安危。
這是一種生命價值,人都要在特定的時間體會到自己的使命,也願意在必要的時刻踏上征途,可以想像,一個人不再為自己而活,而且完全沒有後顧之憂,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回過頭來看我們的生活環境,其實我們都有無憂無慮的實力,可是因為必須要有一棟房子,我們把每個月辛苦賺來的收入切割給銀行;因為小孩不能輸在起跑點,我們也把薪水挪一大部分交給補習班和家教老師;也因為金錢的價值無窮,我們必須要賺得比別人多,不惜向銀行貸款融資,不惜標會借貸;也因為要擁有生活品質,我們在廣告的誘惑中先享受後付款,享受文明特有的產物,叫「分期付款」。
這時候,「給世界的八首樂章」有一句話出現了:「你愈窮,就要花愈多錢」,它在講貧窮國家的建設成本,好吧,它在講貧窮的代價,其實我聽起來很諷刺,那不正是我踏入社會時的金錢觀?人家的動機是生存,我的念頭卻是擁有與成就,我的努力連結到物慾,說穿了,我們都在人性的紛擾與競爭中敗下陣來。這時候,我的腦中出現大自然的平衡畫面,不會缺席的,還有我們身體裡處理平衡的能力,最難以平衡的其實是貪念,你心裡面一旦曾經有它的位置,你就後患無窮,因為貪念創造貧窮,因為貪念經銷貧窮,貧窮即便辛苦,它都不應該存在。
看中文造字的奧妙,「貧」字和「貪」字怎麼這麼相像?老祖宗早就看懂人世間的所有道理,人太聰明,結果都走冤枉路,其實人最不聰明,這是結果論,永遠不會改變的結果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