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機會分享自己的小黃瓜故事,從不吃小黃瓜到愛吃小黃瓜的生命旅程,說出來稀鬆平常,記憶中卻是非常奇特的轉換。口慾改變似乎也是家常便飯,烹調方式改變是正常認知,可是我的小黃瓜情結沒有這種劇本,食物的改變不大,是我的腸道生態完全的汰換,是我肚子裡面的微生物換了一大群熱愛天然食物的尖兵。

 

如果你不曾經歷對於腸道生態的深度探索,對於體內細菌所主導的生命層級也不感興趣,所謂口感和腸道細菌的關係就是無稽之談。這是佔據八成社會認知的被動養生版圖,健康就是多運動和補充營養素,必要的時候委託醫生處理身上的異常表現,好比「少吃多運動」所牽動的養生觀。誤以為大腦是一切知識和常識的思辨與主導者,決定要做什麼或吃什麼,選擇去給醫生診斷或是自己靜養,健康必須委由大腦來經營。

 

曾經在十多年前在酵益系列的第一本書《益生菌觀點》置入「菌叢替換」的名稱,來自很多國外相關著作的啟發,當時的我沒有斷食的觀念和經驗,只清楚掌握到腸道菌相必須汰換的道理。菌相就是我個人最早體悟到的養生正道,而且這件事不是一蹴可及,必須一步一腳印的遠征,菌除了補充之外,還得經過日常生活的餵食,所以飲食習慣才是養生的關鍵。

 

「人如其食,更重要的是,你的細菌吃什麼,你就會變成什麼樣。每當你要吃東西之前,先為你的細菌想想,它們今天會希望你吃什麼呢?」這是摘錄自《我們只有10%是人類》的一段話,嚴格說這就是最精準的養生體悟。經歷過密集執行斷食的十年,這些年在淨化身體的過程不曾減少針對腸道好菌的補充,可是真正體悟出細菌生態和味口的關係是在減少每日餐數到剩下一餐之後。

 

因此能體悟到每一口和每一餐,能體悟到這一口吃的是生命而不是非生命食物的差異性,能體悟到飲食習慣透過時間所能累積出的健康消長。滋潤我這條養生路的正是經常分享身為台灣人的福報,有台灣人的腸道好菌,有台灣全作物所發酵的生命資源,當然最重要的是願意保持腸道乾淨沒有汙染的養生態度。在《醫生菌》的創作過程,「讓生命滋養生命」已經是課堂上不可或缺的主題,在持續的進階體悟中,「生命」在養生藍圖中出現更全方位的捕捉。

 

生命是群體概念,是細胞的群體,是組織系統的整合。生命是為利益他人而存在,生命因同理而共榮,生命因互助而綻放。生命即使單獨存在,可是無法單獨運作,生命即使必須獨力經營,卻需要其他生命給予生命,這就是大自然的圖像,這就是養生的大方向,這就是養生必須從生命觀點出發的道理。終於體會到小黃瓜的生命力,終於抓住食物所展現的生命力,感謝發酵,也感謝微生物世界的全力護航,當然還得感謝寶島這塊土地所蘊藏的生命力。

 

永遠感恩,永遠謙卑,永遠同理,健康的全貌少不了對食物感恩,少不了對身體謙卑,少不了對他人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