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只一次在思考時閃過「安貧樂道」的意義,「通貨膨脹」四個字跟老師學還不如趁今年自己體會,我相信很多人最近對於人生興起少有的恐慌,就在開銷與收入拉近距離,甚至於兩者完全失衡時,是檢討生活態度最好的良辰。生活中到處是錢財的水龍頭,一個插頭沒拔、一個開關沒關、多沖一次馬桶、多開一次冰箱、多拿一次遙控器、多一次購買慾望、多一次消費念頭、多一次美食衝動、多一次發動油門、多一次閒話家常,這些水龍頭就是生活中流失財富的源頭,每一個人每個月有節省三至五千塊的空間,可是在通膨的時空背景做這些提示,應景的意義大於教育,熱鬧的成份大於覺悟,好像在健康時做預防保健,應學習在富裕時力行節約,在成功時懷念失敗。一年前讀過「瑞士鐘」的文章已經感動,再調出來閱讀,我滿腦子下輩子想當瑞士人的衝動。

 

算算看,衣櫃裡有多少件沒穿過的衣服?鞋櫃裡有多少雙不常穿的鞋子?這兩項人人適用,我已經深覺慚愧,再檢討自己的其餘花費,包括書籍、雜誌、CD、DVD,我再度進入無以倫比的羞愧,想想沒水沒電時的日子是怎麼過的,想想車子快沒油時開車是什麼心情,想想牙膏用到最後一滴時是什麼感覺,想想兩百塊逛夜市是怎麼個吃法,想想貧窮人家可能有一餐沒一餐的過日子,想想未開發國家衣食住行樣樣都缺的生活品質,最該反省的是那無所不在的擁有需求,不論來自於比較、面子驅策、市場資訊、媒體放送,非必要的花費充斥在生活中,不應該的奢華飄盪在意念中,如果不知道瑞士人的生活態度,我們真誤以為進步等同於享樂,開發等同於奢侈。

 

其實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吃太飽」的環境,豐沛的食物供給寵壞了我們的食慾,不僅不健康,也催促疾病的衍生。都市裡的飲食文化是過份舖張的,一客2000或3000的高級料理永遠高朋滿座,高級牛排連鎖店常常一位難求,吃到飽自助餐永遠殘羹滿桌,相較於城市的另一角落,可能有人連一餐都沒有著落,有時候不太懂,明明30塊可以解決一餐,為什麼一定得支出額外的120塊,是談話費?還是冷氣費?還是我們都有不可告人的欲求?當吃飯的應酬少了,當吃飽的需求消失了,突然時間多出來了,存款多出來了,意外的會是健康也多出來了。如果留意瑞士人的生活態度,發現他們就在簡樸中自在生活,原來他們也從節約能源中體會生存在地球已有的富足。

 

瑞士人不喜歡花太多錢在吃喝上面,宴會時酒杯裡裝啤酒,因為他們認為喝葡萄酒很奢侈,瑞士人習慣在平底鍋加水,水沸了後關電源,利用餘熱煮雞蛋,花錢在吃喝已經不是瑞士文化的一部分。瑞士家庭主婦購買簡裝洗滌用品,回家後灌進舊瓶,開車到鄰國購買便宜的食品,接雨水沖洗廁所,聽起來沒有很難,可是我們做的不會比人家徹底,我們的社會風氣不太行銷簡樸,反而奢華成為人人嚮往的境界,上流社會一直是人人稱羨的園地。

 

瑞士人從瑞士鐘的發條技術體會出能量儲存與酌量釋放的道理,執行於生活中成就了簡單樸實的民族性,可是他們卻是國民年收入五萬美元的富裕國度,原來他們的富足都來自於舉手投足中的節約。富裕是一個觀念,不在公車與轎車之間比劃,也不在國宅與豪宅之間襯托,「瑞士人的生活態度」是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