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富豪住公寓?有沒有富翁搭公車?如果有,也是少數,那是奇人,不是平凡人,消費力反應收入很合理,生活品質反應財力沒有問題,可是「寬裕」往往就是考驗人性的開始,「富裕」往往也是迷惑人心的毒藥,我的人生眼界不斷上演「見錢眼開」的試驗,有些時候自己演,有些時候看別人演,有時候規模小,有時候規模大,很遺憾的是,揮霍的永遠多於守成,失敗的永遠多於成功。我自己的人生曲線也完全被「金錢觀點」和「現金觀點」所影響,成長環境決定了我的金錢觀點,理財學分決定了我的現金觀點,兩者有交集,卻不完全相等,我相信很多人的人生就敗在此,如果今天做判決,我也該束手就擒,只是我希望透過反省,我還有機會平反。

 

去年在自己的書中,我為自己參加亞爵提出「自己騙自己」的覺悟,曾經在「自我管理」的課程討論「分期付款」的罪惡,我自己卻敗在虛榮心的作祟,原來預先規劃的信用提撥就是人性缺口的暴露,不管是有息還是無息,決定的當下,從理財的風險角度都是錯誤。可是比我更應該反省的則是收錢的企業主,我自己反省個案的企業去年也宣佈倒閉,雖然不是蓄意,卻是一種犯罪手法,犯罪的源頭在企業見錢眼開的分寸拿捏。關鍵點在銀行的介入,就連客戶每月繳交的健身費都轉嫁到銀行,也就是移花接木之後,業主拿到全額(三年或五年),剩下客戶與銀行之間信用貸款的對價關係。

 

這種劇情會在哪個還傑出問題?第一是繳錢的健身會員,可是通常銀行會追著你,不可能躲得掉;第二就是拿到一堆現金的「大企業」,他們預支了所有客戶預支的費用,通常人性的弱點很容易在此刻跑出來囂張,往往誤以為那是即時收入,是企業獲利,企業主以成功者自居,跑到大陸擴大營業的結果,就是你我熟知的結局,當受害者不是銀行,會是什麼結果?是自求多福,還是自認倒楣?其實換成我是當事人,也就是先拿到現金的一方,我都沒把握不犯錯,因為我是凡人,因為現金太誘人,因為缺乏專業會計顧問的嚴格把關,只是幾千幾萬人的負擔,真是太過沈重的責任,唐姓企業主處理得很不恰當,既然她也是凡人,我不但繼續繳錢,而且原諒她。

 

這個個案當然是冰山一角,所有大大小小的倒閉案都是循著一貫的模式,也就是在「見錢眼開之後」出錯,掏空是在現金的誘惑下過度行使貪念的結果,過度擴張膨脹也是在不當現金觀點的慫恿下發生,再將範圍縮下到個人的「意念管理」,個人負債就從一只不適洽的念頭而起,如果缺乏更為成熟的修煉,肯定挖出一條看不到盡頭的無底洞。所有人生的學習和考驗中,由於這是我個人最欠缺的,我也深感理財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重要,不是去貪,而是非常有紀律的自我管理,所有理論都在體會並且實踐之後,變成學問。

 

當前輩不斷提醒「有多少本錢,做多少事」時,總成為年輕氣盛的耳邊風,通常「自信」向「法則」挑戰只有一種結果,就是不斷的鞭策和學習,必要時穿插悔恨和淚珠,這是我從踏進社會大學一直沒有及格的學分,不是教授太嚴,是自己不夠專注。當前輩說出「富不過三代」時,是累積了多少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這句話很準,因為人性就是人性,總是有人通不過人性的試煉,這一課我用經驗修行,希望好朋友要修,兒子要修,未來孫子要修,希望此時此刻的反省成為人生最無價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