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利用假日整理舊雜誌,打算把家中滿坑滿谷的雜誌捐給台商莊董的圖書館,由於不想錯過任何有興趣的好文,我還是細部翻閱,花的時間也就無法估量。翻到老婆有興趣的專欄,問她有沒有意願閱讀,她看了後,點點頭,說:「幫我留著」,我則趁機做了機會教育,提醒她丟掉這種「虛擬安全感」的習慣。因為留著很有可能永遠都不會看,就像冰箱中那些一袋袋吃不完的食物,就像衣櫃裡永遠不會再拿出來穿的衣服,就像房子裝修後至今尚未打開的箱子。其實「安全感」是好聽的說法,這種行為本質上反應人類的貪念,來自於內心深處的物質慾望,我清楚這是表面工夫教育下的產物。

 

我經常拿《不生病的生活》來開玩笑,沒有對新谷醫師不敬的意思,因為書名的效應,因為口碑的效應,也因為暢銷的效應,我確信在台灣幾十萬本的銷售量,有不低的比例是買安全感,買了這本書之後,心中浮現「不生病」的期望。我還有更嚴厲的形容詞,我幾乎認同這是一種「騙自己」的念頭,很多人習慣蜻蜓點水式的學習,對自己的出席有所交代,對自己的認真給予滿意的分數,結果真正重點卻都沒有學到。那種眼睛盯著投影片猛抄筆記的,那種把演講用錄音機錄下來的,那種好不容易感到演講會場,然後開始打瞌睡的。如果學了等於沒學,到了等於沒到,買了等於沒買,不就是資源和生命的浪費?

 

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天都把時間投入在工作中,這件事的意義還必須讓時間來驗證,因為這種看起來很有安全感的事情,很可能事過境遷之後,很可能在體會人生價值之後,發現居然是惡夢一場,發現居然是無謂的「安全感」虛度了一生。把時間換成收入,這種獲得的確是一種安全感,不是對錯的分辨,而是面對工作的態度,有沒有從工作中獲得除了薪水以外的收穫,如果只是鈔票在說話,這終究是一份讓人遺憾而且不會留戀的工作。用心體會工作的價值是很必要的學習,可以成長的機會一定會留下美好的回憶,如果只是等待發薪水,如果待遇是唯一的橋樑,遲早會是充滿不解與怨言的記憶。可是別忘了,它曾經提供滿滿的安全感,有時候,還是讓生活無虞的滿足感。

 

吃飯時間到了,肚子沒有任何飢餓感,你吃還是不吃?一般的情況,都是多少吃一點,找到一點慰藉,這種「虛擬安全感」真沒有經驗?電影必須和爆米花連結,炸雞必須和可樂結合,就像很多人的湯必須撒上一點胡椒一樣,好比拼圖缺了一片,好比車子的油表亮燈了,感覺就是缺乏那麼一點「虛擬安全感」。女生由於穿裙子,坐姿必須很講究,雙腿交叉即使不是很健康的坐姿,畢竟提供明確的安全感。可是穿褲裝需要這樣坐嗎?我相信答案一定見仁見智,習慣雙腿交叉的存在說不出來的秘辛,這,其實就是一種「虛擬的安全感」,是結合美麗、氣質與端莊的一種人際禮儀。

 

我總覺得貧富不均和這種莫名的安全感有關,我也深信地球的環境危害也被人類的安全感所把持,資源浪費你我都有責任,我們多多少少對於「虛擬安全感」都有一種倚賴,多多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