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讀國中的時候,爺爺因肺癌過世,由於父親與爺爺都是地方名人,隔天的地方報上面刊出一篇社論,題目是「蓋棺論定」。這是我頭一次看到這個成語,意思不難懂,可是一輩子只抓到淺層的意義,直到近年,從閱讀與自己的堅持中體會出這四個字還有相當深層的自省力道。當我首度在柯維大師(Steven R. Covey)的演講與著作中學習到類似的意境時,大師要我們觀想自己的告別式,看到哪些朋友來送你了?看到有多少人來送行?兒女子孫的感覺有沒有任何榮耀?其實,這些還只是「蓋棺論定」的一小部份圖像而已,大師的「典範長存」教誨一直深耕在我心裡面,原來人生的價值永遠要看你為他人做了多少付出,你為後代留下多少價值,你為世界留下多少教材。

 

當我們看到一位很有財力的企業家不斷將財產捐給貧困與弱勢階層時,可以體會到慈悲,還是有更深的價值意義?當我們看到慈濟媽媽甘願走到災難的現場,為孤苦無依的人伸出援手時,我們是否應該想想她們體會到人生哪一個我們不懂的面相,是否她們從為他人無私奉獻中體會到截然不同的人生價值?兩種奉獻,兩種方式,有人用錢濟世,有人用力扶持,至少可以比較出其異同,至少證明「沒錢萬萬不能」是不完全成立的口號。兩者有共同的交集叫做「愛心」,關鍵在執行的動機,不在規格,不在財力,都在為心安理得做事;相較於抬頭看到的所有名利和權位的鬥爭,到處充斥著只為眼前獲得而勞心勞神的意念,不要說社會氛圍短視,握有國家機器的也唯利是圖,人間溫情多半掩蓋在人性角力的劇情底下。

 

這些道理難懂嗎?當然不,我們多少可以體會為何快樂可以從不斷付出後而獲得,那些擁有權力的人不懂嗎?當然也不是,其實這就是「私心」最佳的詮釋,因為人總是用不同的尺量看待自己和別人,這就是所有問題所在,答案是「標準」,放在自己身上和放在別人身上是不同的刻度。當我們不小心對人產生階級意識時,當我們總是以財富規模來丈量成功或失敗時,無形中一把攪局與搗亂的尺已經在心中形成,要知道,對與錯在這些空間之中是錯亂的,堅持自己有理的人其實錯得離譜,可是這也不全然是對與錯的劃分,應該是人生價值的取捨與融釋。

 

「蓋棺論定」在我個人的解讀中已經形同「眼界」,就是我們看自己人生的視野,裡面的組成分子就是價值觀,如果學不會用成熟來雕塑自己的舉止,如果學不會用豁達來拓展自己的格局,那麼人生真的就剩下吃、喝、拉、撒、睡,或者擴大到工作、存款、業績、紅利、休閒、消費、玩樂,可是有些事情就不靠這種元素來定義,不是愛與恨可以解釋得清楚的,更不是貴與貧可以交代完整的。因為我們終其一生看不到,要看後代的記憶中留下什麼,歌頌什麼,在世擁有一切,入土之後只剩灰燼,子孫的回憶是零,這真的是你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