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個人觀察民間菌相觀念的心得,民眾對於身體裡面未知的世界缺乏信心,針對益生菌的補充,不僅觀念上模糊,而且被動。到底該相信誰是民眾最大的疑惑,媒體只要寫一些負面資訊,稍微風吹草動就會引起恐慌,這一切都來自於長期對於細菌的誤解,也來自於菌和病之間的連結。益生菌的教育有其必要性,也有其複雜性,因為牽涉到飲食,也牽涉到情緒壓力,最不能忽視的,是牽涉到人的主觀意識。

 

腸道健康的關鍵點是菌相還是飲食習慣,其實這兩個選項是同一件事,飲食習慣牽動菌相,菌相也牽動飲食習慣。說食慾源自於細菌的指令,多數人在第一時間都不會相信,重點是養了一大群喜好特定食物的菌,這些住在腸道的菌就會索求特定的食物。源頭可以是自己的好惡,最後轉成來自腸道的指令,吃素或吃葷的族群最終由腸道菌來決定食物選項,根深蒂固的程度可以超越自己的想像,意思是對食物的堅定信念可能來自細菌的力量。

 

有必要記錄斷食和菌相之間綿密的關係,有多少長期補充益生菌的人從來不曾斷食,客觀評估有八成至九成,不論補充益生菌的動機為何,養護腸道的工程只進行一半,甚至不到。我自己也曾經有類似的階段,在深化斷食之前,很積極的補充好菌,可是依然維持干擾好菌生存的飲食習慣。少了脫胎換骨的關鍵動機,前面的努力就有點原地踏步的感覺,不是補充益生菌不對,念頭上還是產品導向,還是希望產品帶來改善,不是心態與行為上的進階。

 

「菌腦腸軸」是新興名詞,卻不是太新穎的概念,把腸道好菌視為身體的器官早已是很多微生物學者的主張,只是確定菌和情緒之間的關係近年才有比較明確的證據。腸道菌相必須成為穩定的生態,類似氣候穩定的居住環境,偶而下雨,可是不會有颱風,異常氣候會影響居民的居住意願,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對於腸道好菌來說就是異常氣候。斷食就是重整腸道環境的過程,是重建腸道菌相最佳時機,是讓補充的益生菌定殖之後大量繁殖的最好機會。

 

沒錯,菌會住下來,而且可以擴大居住版圖,只要提供優質的居住環境,這需要我們培養優質習慣,大魚大肉就是刮風下雨,動不動吃壞肚子就類似來了一場超級颶風。每天固定吃三餐熟食就是經常性的大軍壓陣,腸道好菌折損的機率一定高,經常性的補充好菌就很必要,問題總是優質飲食習慣和持續補充益菌之間的選擇。從補菌心態到補給菌好食物,從產品心態到生活態度的全面淨化,體會到每個人必經的進階路,也深度體會態度決定健康的高度。

 

我在《醫生菌》裡面特別提到了「聚量感應」的科學實證,其實這也是人類的一種行為模式,共同頻率的大量組合形成可觀的力量,以團隊目標為目標的團隊合作,在細菌的行為模式中也有完全一致的模組。微生物學者早早就提出「優勢菌叢」的概念主張,腸道是益生菌的家,是好菌拓展居住領空的場域,是腸道微生物和免疫系統對話的地方,同時也是細菌為我們的食物進行善後處置的場所。在大自然原始的共生系統概念中並沒有把食物煮過的概念,我們必須認知到在熟食存在的生活中,要如何降低對腸道優勢菌叢所造成的衝擊和傷害。

 

希望有一天你能體會到,有全斷食作後盾,在生活中置入間歇性斷食的好習慣,你的腸道才有穩定氣候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