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與計較
人世間有很多事情無法用對錯來論定,在生意成交的現場,買方與賣方都有屬於自己的尺度,爭取自己的最佳權益誠屬當然。台灣有一些特殊文化的商店街,譬如整條街都賣舶來品,或者整條街都賣家具,有經驗的買家都知道,這是可以殺價的地方。印象中,我母親是位殺價高手,我親眼看過賣家還在猶豫,她掉頭往別的店家走去,讓店家追出去的鏡頭,那一刻,商家決定少賺,他們知道客戶不容許被別人掠奪。我常覺得身為消費者,何苦要如此「趕盡殺絕」?可是站在殺價者的立場,有得賺已經很不錯了,何必一定要賺那麼多?當然,結果會成交就代表都在雙方可以容忍的範圍。
我提到自己的母親,她是一位消費高手,很會買東西,當然就很會殺價,心理素質中多少存在計較的成分。「計較」從字面上看,我直接聽到的反應,完全屬於負面的印象,可是我願意給殺價過程中的計較一些正面的空間,一旦確認這是權益的合理空間,連我這種不會殺價的人,也學會看情況要求賣家給出最合理的價位。計較價錢感覺不夠大方,可是大方也不應該是一個虛幻的空間,必須是自己擁有絕對的掌控權,我指的是賺錢的能力與自信,如果沒有,又何來大方?殺價者經常提出省錢經濟學,省十塊是十塊,省一百是一百,其實積少成多的道理絕對不難懂,有時候應該被檢討的,應該被計較的不是透過殺價的行為省了多少錢,是整件消費行為的必要性,我覺得應該要計較該不該買的問題。
人的行為極其有趣,錢多的時候展現出高度自信,不由自主提高很多消費機會,也就是說,當擁有一筆錢的時候,人傾向於過度膨脹,結果就是把它花掉。人生經歷提醒了我,這種實際上擁有鈔票的自信並非是全然的自信,因為會計較的多半是有錢的人,會殺價的通常是手上擁有現金的人,反而沒錢的人比較常展現出大方,不管是真大方還是假大方。我這種理解其實不容易詮釋,更深入看計較的性格,這是我觀察很多個案後的片面心得,不敢說是一百分的體會。我發覺在小事情上斤斤計較的人,他們共同的特色就是缺乏自信心,對於自己沒有自信,對於會賺到錢沒有自信,對於人生未來的種種缺乏自信。他們自信心不足的特質經常隱藏在內心深處,他們的人緣沒有太好,他們經常在生活中留下很多負面的分數。
這是個抽象的議題,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學分,是我從體悟「豐富心法」後的全新視野,其實宇宙資源無窮,我們可以大方擁抱它,我們應該在生活中用心與未知互動,我們應該在思考的境界中和宇宙取得共振的頻率。自信於未知,自信於無窮,自信於還不存在的世界,自信於未來的自己,自信於不擁有,相對於得到才擁有的自信,這是從健康體會到生命的本質,我個人的全然的體悟。必須澄清,這不是酸葡萄,因為擁有而衍生的自信,因為同時存在害怕失去的恐懼,自信終將解體,這個事實展現在得失的計較和多少的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