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病
朋友分享一則故事,一位退休教師培養了兩位擔任醫生的兒子,日前把所有存款全數交給兒子,提醒他們這是未來等她失智後請看護的準備金,她覺得交給兒子比起交給保險公司還要穩當。我沒有辦法評論保險公司和兒子之間的優劣,如果兒子孝順,又有醫療專業和人脈,有可能比起保險公司還要周全。我的主題在退休教師的觀點,關於自己的身體,關於未來的健康狀況,關於生命的走向,她為何主張自己有失智的風險?她為何認定人老了一定會生病?
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如果不懂身體,如果不知道該如何養生,我們會怎麼想?我個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幹嘛活那麼長?活那麼老還不是病奄奄的老人?」,這種言論可能只是消極的回應,其實相當程度反應非常多人的內心世界。觀察社會面相,這是醫療科技發展至今天最失敗的顯相,醫療越是發達,民眾的信心越是低下,醫療院所越是方便,民眾對於獲得健康的信心就越是薄弱。其實多數人並不會刻意去思考這種問題,只是老和病的必然連結就在記憶深處,心中渴望著健康,卻擁抱著病痛。
為何?這就是存在的現實,這就是社會的寫實,這是每個人心中很篤定的事實。在這麼多的主觀認定中,沒有人願意退後一步思考,沒有人願意認真思考可能存在的共同弊端,甚至於沒有一位學者提出最切中要害的觀點,就是我們的身體能量供需系統失去平衡的事實。我個人有機會從能量供需的角度和身體互動,十多年下來,有摸索的過程,有進階的喜悅,最後竟然在吃三餐的頻率中出現頓悟,進一步在下視丘的平衡管理功能中搜尋到造物主的創意。
再把焦點放在人類的主觀意識,前面故事的主人是一位教師,她的另外一種身分就是所謂的知識分子,也就是有高人一等見解的讀書人。這種人屬於社會上的意見領袖,如果他們對於健康的觀點如此,一般民眾當然更沒有機會超越這一層藩籬,也就是大家都在等候生病,大家都主觀認定自己遲早會因生病而行動不便,甚至因此而結束生命。這個主觀意識就直接投射在醫院的每一個角落,這個議題回溯到我和醫院的關係,冥冥中有一股力量把我帶出醫院,那是我成長的地方,也是父母親希望我投入的工作空間。
從順從生命的指引到聽從身體的聲音,在自己的生命註記中超過20年的時間,知道有一個力量在,知道生命有一個去處,不是父母親的意思,是更高意識的牽引。人際關係表面上很複雜,可是生命也試圖指引出很單純的路,過程中,我不斷表現知識分子的傲慢,好多機會出現自己的辯解和主張,最終還是得回歸那最單純的初衷。打破三餐規律性其實很簡單,複雜的是我們裝載很久的框架,就像那位退休教師一樣,哪來限制自己一定不會更健康的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