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某一天,兩位女學員到內湖家拜訪,還記得我送他們到門口的時候說了底下這段話:「我的狀態正在巔峰,我們一起推廣這麼重要的養生體悟。」她們兩位一度都是參加營隊而且深化斷食的學員,素質都很好,很遺憾隔年就因為其中一位的情緒狀態而離開。那是對於「對價」很有感悟的一段,自己也因此引以為戒,做任何事情,答應任何任務,一定忘掉自己的好處,只管付出。當年自己所謂的狀態,指的是體悟和體能,經過十年之後,兩種狀態都不可同日而語,體悟翻轉了好幾倍,體能或許差了些,整體而言,目前的狀態應該更處巔峰。

 

在還沒有自律養生名號的早期,除了每個月固定對外開課,我也經常私下和學員座談,工作內容性質和今天沒有兩樣,就是不停的奉勸要往內看到身體的原始設定,好讓身體有固定不處理食物的機會。有學員問起自律養生要發展到什麼局面才算成功,這個問題的另外一種角度是自律養生要如何傳承。個人深信傳承不會是問題,時間到了就會有方法,那一條道路就會出現,至於成功,那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我反問,如果三週長斷食某梯次有超過一百人參加,算不算成功?目前接近五十人的規模,算不算一種階段性的達標?

 

回顧手機裡面的照片時間序,看著一次又一次的開課紀錄,這十多年親自授課的學員早已無法估計人數,能夠留下來的就是那屈屈可數的比例,從播種的角度,留下印象也是一種達標,還有再續前緣的機會,不是嗎?應該說,超過18年的一堂課,我只要還能講,就一直存在結緣的介面,那是自律養生的任務,也是自律養生的工程。結緣是人生旅途的奇妙學分,那種注定會遇見誰的領悟,誰沒有過?去了就遇見,遇見就結緣,該開的門就會開,該關的門自然會關。

 

台中曾短暫開課,除了在地人沂霖堅守崗位外,從雲林前往台中聽課的采穎有屬於她自己的獨特感受,她不但留下來,而且每一次的長斷食都不缺席。十年前從台南前往高雄和我結緣的惠玲一度失聯,她在身體狀況很糟的時候發出求救,才是三年多的時間,她的改變不只是身形,最顯著的是信心。再舉屏東沛岑的例子,那真是說出來最令我深感愧疚的案例,我們無法在營隊和課程的舉辦上迎合沛岑的態度,可是她不但沒有退卻,反而完成人生頭一次的三週斷食。

 

我一直堅持環境是重要的因素,而且辦營隊是重要的媒介,開發中南部即使力有未逮,應該要找機會另起爐灶。因為結緣的劇本都是這樣撰寫的,場子只要開門,人只要到,眼神只要交會,意見只要交流,一起為一件有意義的工程努力的契機就會出現。最近不知道和多少人聊起還能做幾年的話題,我的說法一律是十年,有人提醒我或許不只十年,我其實還滿喜歡這種方式的鼓舞,唯獨心中就開始盤算著附帶的生活配件。期待身旁有一位專任體能教練,期待每星期都能去爬山,期待多幾位談心的知音,還有,期待人生最重要的著作可望順利產出,也期待,退休日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