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與始
新書有一篇文章,標題「不做的結果」,不是很吸引人的標題,卻是我推薦必讀的文章。
故事從兩年前的四月說起,那一天20多個人在台東集合,除了度假,我們也辦了進階課程和讀書會。
讀書會現場,郁方分享了她觀賞「聽見歌再唱」的啟發,這一段分享給了我寫這篇文章的靈感。
「我不知道做了的結果會怎樣,可是我很清楚知道不做的結果會怎樣。」就是這一段電影裡面的重要台詞。
對應到我經常分享的一種言論,內容是「我就是愛吃,我寧可吃到死也不願意要求自己不吃。」
好賭的人為什麼最終一貧如洗,就是在那種不願意面對現實的情境,腦袋裡面都是以後再說的台詞,危急的時候盡是無可救藥的懊惱。
當初投入養生教育源自一種感動,也是我個人很深入的觀察,因為我看到懂養生的都不是學醫的,我看到謙卑的學習具備奇特的領悟力。
能夠讓不懂的人領悟是多麼令人鼓舞的事,我從教到寫的過程都在被學生感動的情境下前進。
早期就視學生為老師,不是特定的學生,是所有學生的個案賦予我啟發,學生有很認真的,也有很不認真的。
這一路都在學習讀人,因為人就是難讀,因為不搞懂人遲早臣服於人性的手掌心。
就個人修行來說,這一條路並不好走,我指和身體對話,因為干擾源不只來自環境,還有自己內心的各種遐想。
「不做的結果」不在一般人思考範圍稀鬆平常,大家都只想到明天,不會想到下個月,當然也不會想到以後。
「時到時擔當」是一句台灣諺語,白話就是「到時候再說」,有那種兵來將擋的意味。
我對於身體的物理現象不是如此的解讀,所有從外界進入身體裡面的物質都有其脈絡,不是轉換,就是囤積,不是排除,就是吸收。
以「物質不滅」詮釋很合理,整體物質蹤跡的藍圖有幸還有細菌穿針引線,可是當囤積發生,當回堵出現,物質依然不滅,唯獨身體出現異樣。
我開始溝通「給身體時間」的過程,學生領悟或是一頭霧水都還歷歷在目,那是我理解思考有深度的源起。
說到思考的深度,從「不做的結果」延伸,就是思考的長度,也就是我經常引用的「以終為始」的「終」字。
我想提醒的是:生命很脆弱,腦部的一個血塊可以快速終結一條人命,血管硬化的強度可以一秒鐘終結一條人命。
知道「不做的結果」,就是看到「終」,領悟「不做的結果」,就是悟到「痛」。
不要豪賭是身體的呼籲,放下身段是身體的懇求,來自和身體對話很久的體悟。
「終」不在很遠的地方,和「始」並肩在一起,「終」和「始」擺在一起,不但不會模糊,而且清晰透明。
學會斷食之後,想起自己的際遇,不時嘴角會揚起,慶幸自己如此的幸運。
看到學員丟出可怕的肝膽毒垢,我偶而會開玩笑問對方賺了幾年的生命,看到學員熟練而且感謝斷食,我知道對方的生命已經很有品質的延長。
開始就知道結果,還沒開始就看到結果,因為知道信任身體,因為學到信任自己,這是不是一種重生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