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寫疫苗而再度深入細菌的世界,領悟細菌的貢獻距離我們的認知還很遙遠。

細菌培養免疫系統已經是我們熟知的部分,所謂培養,或者可以改稱訓練,尤其對一個免疫系統從無到有的新生兒。

以我幼年成長的案例分析,自然生而且吃母乳,腸道菌的養成理應萬無一失,可是後天的環境限制了我繼續壯大免疫系統的機會。

因為我很小的時候就吃到小孩不該接觸的藥物,因為我小時候沒有太多接觸山林和泥巴的機會。

成長過程只要是感冒的常客,合理研判免疫系統的根基早已不穩,如果這是事實,該如何彌補?有沒有機會可以修補?

補菌和斷食幾乎同時啟動的我,應該可以說接近快20年不曾感冒,堅持不打任何疫苗,也沒有確診新冠,很多人比較好奇我平日如何維繫免疫系統。

 

2006年在書上定調「菌叢替換」時,補菌對我來說是必須歷時多年的養生計畫,而且執行單位是每天。

類似於建構一個大型社區的概念,優質的住戶必須先入住,接下來更多優質的住戶必須一直進到社區來。

這些新住民必須住得習慣,而且要住得開心,必須讓牠們喜歡環境所提供的周邊設施和飲食便利性。

我把腸道居民當成自己的生活伴侶,方式就是定期斷食,讓牠們有自在生活的機會,也讓牠們有集中火力繁殖後代的機會。

終於在例行週休二日之後,我更加能抓住腸道菌相的穩定生態,這種局面在每一位自律週休執行者的生活觀察中。

最有效的觀察指標就是感冒是否發生,我不看發生的頻率,只管有沒有發生,因為只要感冒,就代表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在斷食與情緒管理之餘,把睡眠的地位強化是很重要的補強,感謝《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免疫系統和我之間的信任度更加穩固。

從睡眠聯想到學習力、記憶力和應變力,這是菌腦腸軸的研究很關鍵的突破,直接破題,就是細菌和記憶力和應變力之間的關係。

科學家發現無菌鼠缺乏記憶能力,牠們出現漫無目標的流浪行為,經常會讓自己置身於危險的情境中,而且重複發生。

腸道佈滿細菌的小老鼠對於危險的情境就出現記憶,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透過細菌訓練免疫系統是養生最重要的基礎。

話題再回到天生條件不佳的後天補強,也就是我的個案,我們成年人之所以要補菌,不是因為缺菌,是因為免疫系統基礎不好。

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對免疫系統執行再教育,媒介就是補足在腸道住下來的好菌,然後在有紀律的週休中,讓免疫系統有淬鍊成長的機會。

 

如果說人類的聰明智慧是細菌所培育出來的,我不知道聽到的人願意相信幾分,可是從演化的歷史以及九成的基因從細菌而來的事實,至少每個人都要有感念細菌老祖宗的態度。

在《醫生菌》書上,我分享了「聚量感應」的細菌研究,這個研究有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細菌和免疫系統共享傳導物質。

或者可以說,牠們使用一樣的通訊軟體,想像細菌把訊息經由腸黏膜進入血液,最終大腦收到由腸道的微生物尖兵所送來的資訊。

繼續思考腸道與腸道細菌之間的對話,還有腸道與大腦之間的聯繫,當然腸道細菌和大腦之間也是暢行無阻的聯繫。

整個菌腦腸圖像一旦在你的認知中建立,接下來就是細菌學家所宣稱的那個肉眼看不見的器官,我們需要確立這個器官健康無虞,以確保身體的健康。

從演化的成果回溯造物的點石成金,細菌早已進化成為生物體細胞內的粒腺體,細菌也進一步在生物體內扮演守護健康的橋樑。

 

假想有一天我不需要住在台北,想必是不需要頻繁講課的時候,或者我會考慮住在山林邊,或者汐止,或者淡水,或者新店。

不敢想像能過自給自足的菜農生活,畢竟那是我的弱項,可能會有生活伴侶,到時候的養生重點就是培育體內的細菌大人,然後繼續記錄心得。

課程簡報寫下「大量熟食無法建立多樣性細菌→生病」,繼續是「大量藥物無從建立多樣性細菌→生病」,這兩句話點出現代人失去健康的問題。

打了三劑疫苗或四劑以上的你,該回想這一切都是怎麼發生的,被欺騙是事實,重點是騙你的人也被騙,騙你的人都是不明白細菌角色的人。

有一天,當你突然很想問:疫苗是什麼東西?恭喜你,你的免疫系統有救了。

期待斷食和細菌學成為顯學的那一天,也期許看到更多醒悟的眼神和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