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體的立場解說儲存食物的態度,之所以用態度來詮釋,因為這是一身體定好的「個性」,不會浪費任何食物。從身體的角度,不從營養去界定食物的價值,而是從燃料的本質,是細胞呼吸的需求,是粒線體發電的需求。早期的營養學者理解了身體的需要,設計了一套提供人們吃得健康的飲食金字塔,讓身體有源源不絕的燃料可以使用。需求面構思完備,唯獨忽略了過量的後遺症,也忽略了食物精緻化後反過來影響內分泌平衡的可怕後果。

 

就產生熱能的方向,燃料好比木材,必須物盡其用,必須要燒掉才符合效益,所有進入血液的葡萄糖都得進入身體的燃料系統。肝臟承接了轉換和指定宅配的重任,除了維持適量的肝醣在肝臟內,多出來的一律以三酸甘油脂的方式輸送到各個指定處所。身體運作燃料系統是如此節約和謹慎,期許所有燃料都有機會善用,沒有料到在多數現代人身上變成多出來的負擔,因為食物過量,因為過度堆積,因為只有進而沒有出,長期以來人們都不清楚癥結點何在。

 

與其說癥結點是三餐的頻率,不如說真正問題是食物精緻化之後的食慾,也就是飢餓感的源頭是食物,吃過量的行為背後操控者也是食物。吃的行為和吃的頻率都是生活點滴,我們司空見慣,從來不覺得這是問題所在,我們不知道這麼熟悉的生活作息居然暗藏著威脅生命的習慣。所以你是你,思考是思考,慾念是慾念,飢餓是飢餓,感覺是感覺,唯獨身體不是身體,在這些生活習慣中,身體只是依附在你意念底下的隨從。

 

每天吃三餐最可議論之處不是吃的行為,是行為背後不為人知的操控,食品的改良和研發不一定有操控人類行為的意圖,卻存在綁架人類行為的後果。人們都在無意識的狀況下縮減自己的生命,我有責任重複提醒,你的身體被食物駭了,好比病毒控制了電腦程式,精緻食物的殘存效應深入身體的內分泌和神經傳導,意外拉高胰島素,也意外強化了對於食物和飽足的需求。

 

想想空間受限而必須堆放雜物的家,想想通道都已經堆滿貨物的辦公室,身體在不得已必須往外拓展體積之前,會把多出來的脂肪往下腹腔的內臟外圍堆放,腸道、子宮、腎臟、肝臟、胰臟都被脂肪所覆蓋。回想一下身體的初衷,當初如此設定保存食物程式的概念不是要展現囤積的盛況,單純為食物缺乏時所準備,這些食物糧倉是為活用而準備,不是為彰顯財富式的越多越好。

 

脂肪倉儲被形容成身體的冷凍庫,食物的新鮮度可以永久儲存,可是沒預料到的是偶發性的停電,也沒料到壓縮機也會有故障的時候,意思是食物的新鮮度有可能遞減,冷凍食物也有可能會壞掉。如果身體內部的脂肪囤積變成一攤死貨,我們從來不給身體機會去整理一下糧食的庫存,通道成了脂肪堆積場,血管裡面也將承擔一些空間來堆積,試想,健康的機會是否相對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