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就會有透過文字的牽引而走進自律養生教室的學員,讀者宣稱因為看了書而想來跟作者面對面溝通,每一次都相談甚歡。單純從版稅收入看我寫很多書的事實,嚴格說,這不是值得花時間討論的議題,我不會刻意談,也很少人會問我寫書賺多少錢。寫書如果為了賺錢,我不認為寫得出好書,其實做每一件事的性質都一樣,一旦賺錢是唯一目的,即使作品完成,口碑也不差,執行者的心念很快就面臨抉擇,下一次呢?下一本呢?

 

商周出版社所出的《酵素奇蹟》和《空腹奇蹟》都由我寫推薦序,兩千多元的稿酬外加兩三本贈書都不為自己所關注,是受邀做這件事的榮耀和責任,是樂見因文章而可望連結的緣分。如果今天有報社或雜誌刊物邀請我寫專欄,我會欣然接受,只要是我所擅長的主題,相信自己可以揮灑自如。回想人生前40年,不要說寫作,就連閱讀都不是自己願意投資時間做的事,我不把學生時代讀教科書歸類在閱讀,因為不從自己的喜好出發,那是為了學業成績而不得不做的事情。

 

1992年是我投入文字創作的關鍵年,那一年結束自己的音樂事業,我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去處,聯絡之前在唱片界認識的大老余光先生,我們約在福華大飯店二樓用餐。那個飯局敲定了我接下來一個月的工作,我的頭銜是「余光音樂雜誌社企劃部經理」,主要任務是規劃隔年要舉辦的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的台北演唱會,結果我只做一個月就離職,因為老闆未能履行他承諾的薪資。開始嘗試寫作就從那個月開始,我隨即受邀擔任非古典音樂雜誌的總編輯,開啟深度接觸文字的人生,也同步開啟我的閱讀習慣。

 

從寫音樂輾轉到寫棒球,撰述的都是有興趣而且很有熱忱的主題,2006年再度出現重大的生命轉折,那是我撰寫《益生菌觀點》的機緣,針對傳統的養生教條,翻轉的使命在召喚,唯獨志業方向仍然不明確。直到在嘉義民雄的一夜長談,直到我對於一星期沒有進食有了初體驗,冥冥之中有一個力量將我安置在起跑點,那一條漫長的路根本就看不到盡頭,即使是18年後的今天。我已經不記得這一路以來寫了幾本書或幾千篇文章,很慶幸有讀者回應在文字中收到我的召喚,也很慶幸在幾位助教的協助下,自律養生前方的視野逐漸清晰,喚醒讀者的力道也逐漸增強。

 

文字作品在眼前,鏡子裡面的那個人也在我眼前,感受到那個人的自信不停在增強。至於是否一年比一年還要年輕,個人感覺兩年多之前是年輕化的顛峰,人生伴侶離開之後,生活失去重要的陪伴,有一種無形的精神力消失在生命中。我不曾停止寫作,也不願意放棄寫作,把靈感連結到文字的喜悅不斷滋補我的生命,我的筆耕人生看不到盡頭。

 

(圖片為2017年的講座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