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父親聽日本演歌的環境中長大,加上從小學琴,國中學英文後開始聽西洋歌曲,從聽旋律到練習英文演唱,英文基礎從看電視影集和聽英文歌曲而來。大二在北醫開始讀原文教科書,印象中讀得辛苦,大學時期英文沒有太多長進。真正感覺到英文有進步在唱片公司服務的階段,那時期有三個接觸外國人說英文的管道,除了ICRT和Kiss Disco,另外和負責聽歌詞賺外快的美國人互動。

 

語文訓練需要有環境的陪襯,遠離說英文的環境就逐漸口拙,想學好語言除了勤奮努力,就是不能脫離環境。不只是語言,真正想學好一種技能,必須把自己帶進環境中,我以學英文的例子說明斷食,以自己為例,當初要不是待在斷食營隊,要不是自己負責講述斷食,我或許沒有熟練斷食的機會。回想當初的團隊成員,並非每人都樂於斷食,可是終究要融入推廣斷食的氣氛中,斷食變成工作與生活中的例行公事。

 

斷食類似於學習語言,不同於開車、騎車和游泳,即使學會,不代表會熟練,即使做過,不表示會精通。你會說英文,可是沒待在說英文的環境,就是不熟練,你學過斷食,可是沒待在懂斷食的環境中,你不可能有計畫的讓身體休息。我看自律養生的學員,當「跟不上」成為和自己對話的內容,多數人選擇遠離,對話內容是「反正跟不上」,少數人要求自己再加把勁,鼓勵自己要跟上。因此,不需要做任何的解釋,只要問自己會不會繼續做斷食,只要觀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斷食的計畫,斷食需要環境加持的事實很明確。

 

認定重要的事情就一定會做,當你非常清楚斷食的全貌,你的重要性排序裡面就會有日常的斷食。有學員168做了兩年,感覺很有幫助,可是一直沒有突破,可能是感覺足夠了,可能是對於每天再減一餐有壓力,可能是對於斷食和全方位健康之間還沒有領悟。當你突破至每日一餐,身體對於處理食物的張力會降低,有機會收到身體對於每日兩餐以上熟食的拒絕訊號。我再三跟學員強調週休二日半年的人體實驗證據,進一步說明半年週休二日就不會再有排便的障礙,可是沒有領悟的都是不習慣自我突破的人,他們無形中遠離了環境。

 

欣潔完成42天斷食,49天紀錄的沂霖挑戰50天,靖芳和欣樺完成30天,她們都是依自己的需求設定目標,在外人的眼光中,這是瘋子的行徑。從我的角度,她們都是自我突破的榜樣,人家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點都沒錯。

面對每一位幾十年每日三餐的個案,一律鼓勵直接挑戰週休二日,沒有把握的,就以營隊的七日斷食為起點,這是必要的突破,是遠離病痛關鍵的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