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在友人邀請下,走進某信義計劃區的高檔別墅,是那種一戶一個樓層,門口保全警衛戒備森嚴的住宅;離開之後,我暗自安慰自己,那麼大,一屋子大理石,住沒幾個人,感覺有點孤寂,真的不如自己的家那麼溫暖。其實應該問自己的是,如果自己真有這麼多錢,買得起上億豪宅,我會不會買?才不過幾年的光陰,我經歷價值觀的大翻轉,如果人生努力打拚的結果,就為了多那幾十坪,多那一級的尊榮,就為了靠物質來凸顯自己的成就。重點是這棟房子帶也帶不走,最後還可能留給下一代勾心鬥角的籌碼,這真的是我所期盼的奮鬥戰利品?念頭轉換沒有人提醒我,是閱讀給了我思考的素材,是開啟他人智慧的工作給我全新的人生觀。

 

分享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的理念:「一個人的財富多過於自己能支用的部份,勢必引起困擾。」這雖然等同我自己所主張的「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只是交由在事業上有絕頂成就的人來執行,貢獻度當然遠遠大於像我這種財源窘迫的小人物。我的人生好幾次經由物慾驅動自己努力,爬到一定的高度,又被老天爺打回原點,原來是由於自己一直在庸俗的價值中打滾,有家庭環境不差和景氣好的成長背景陪襯,物慾在腦中永遠揮之不去的結果。這就是還沒有存款,就在腦中大量預支現金的結果,在大自然的法則中,是一條邁向窮困的合理結局,還好自己總是心存善念,關了一扇窗,隨即有貴人來開啟另一扇窗。

 

所謂「給得多就擁有多」,是一種大自然的運作基調,至於給什麼,當然不一定是鈔票,最有價值的東西其實是執行愛心的實際行動,真正擁有很多財富的人其實就是最有愛心的人,只是他們的財富不一定是那些我們夢寐以求的有形資產。只是有沒有尚未付出就擁有很多的人呢?很典型的範例其實就是我自己,是年輕時候的我,但是那種擁有並不是真正的擁有,畢竟它即將逝去,一定會失去,這些規矩都寫在不變的道理中。動機不純正的、沒有實際付出過的、太輕易獲得的、沒有善念和愛心當作基礎的,都在「富不過三代」的歷史灰燼中,也記錄在我的人生腳印中。

 

我主張「習慣是細胞外面的基因」,小時候所接受的教育和生長環境養成了特定的人生觀,做人的基本道理不是沒有學,是學得不夠透徹,是沒有學到精髓。很簡單說賺錢的道理,就是把別人的錢變成自己的錢,過去的念頭就是透過勞力、腦力和專業,我們在給別人東西的同時或之後,要求得到合理的酬庸,如今我的念頭只是多了一個字,就是這個「多」字,應該是在我們「多給了別人什麼」之後。把小孩教得好的家長懂這個道理,從小學習付出的小孩懂這個道理,養成習慣之後,他們的人生將是平順而且發達,他們的周圍是和諧而且繁盛,換一種說法,他們的生命中沒有物慾的痕跡。

 

我有機會向兒子述說未來的人生規劃,給予財富全新的包裝和定位,把「大富大貴」移除在人生藍圖中,兒子沒有接受,在他年輕的夢境中,富貴依然是多麼美麗的目標。這個畫面沒有定格,我將努力改造其結構,問題是針對兒子的內心世界,我有太多的過失,針對他的物慾追逐,我有太多的責任,還好這只是細胞外面的基因素質,畢竟是可以清除得掉的毒素。人生很好玩,海闊天空就等這一課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