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過生日,我選擇國父紀念館旁的陶板屋和家人聚餐,考量點是一向方便停車的國父紀念館停車場,這是長期以人工管制的停車場,車位不多,當車位滿時,車子必須排隊等待出車方可進入,這一直是開車族熟悉的停車模式。不料,台北市所有公有停車場陸續改以人工計時開單方式,國父紀念館停車場也取消了人工管制車輛進出。結果,一個從不遲到的人,六點半訂位的餐點,壽星我拖到七點半才坐定,只因為小小停車場成為人性角力的地方,等待的車輛各據定點,卻總是剛進場的車子捷足先登,看著搶到車位的車主一個個得意的離開,我只能等到自己「勢力範圍」內有車離去,既焦急且不爽快。

 

點完餐後,我注意到上菜各有不同的服務生,也就是送前菜、湯、主餐、甜點和飲料的人都不同,重點是每個位置點不同的東西,他們絕不會送錯。我知道陶板屋、王品總公司十分嚴謹在經營餐廳,員工都訓練有素,整體服務只有「秩序井然」四個字可以形容,對比到外頭停車場先搶先贏、完全沒有秩序可言的畫面,突然有從蠻荒進入文明的感覺。似乎中西日的餐飲在服務面有不同層次的講究,我們花的錢已經不純然買口味,服務品質佔了費用的大宗,從日本企業主導台灣百貨生態以來,真的比較少看到詢問過後沒有買,服務生兩眼怒視嘴巴碎碎念的狀況了。

 

這是生活點滴,卻引導我聯想到文明的元素-秩序,秩序可以延伸到修養、品德、禮節,我從一個人的規矩和遵守秩序的表現,判斷他(或她)是不是有家教,來家裏作客的親朋好友,在主人給予方便的空間內,也可以看到範圍遼闊的修養面,我對於晚輩的要求更嚴厲,因為這一些小地方往往就註定了將來人生的格局。秩序的感覺落差在從國外回來之後最為強烈,尤其是日本,日本人的排隊文化已經是一種內在的素質,是一種本能,是有人的地方就看得到的規律,路上的車子幾乎也看不到有所謂換車道的情況,從建築物外型、商家貨品陳列、路上交通狀況,也只適用「秩序井然」四個字。

 

想想看日本人怎麼看台灣觀光團的,最近幾年有青出於藍的大陸觀光團,特別印象深刻的地方就在秩序,日本人感受到的除了「吵」以外,就是「亂」。在台灣開車總是有太多不爽快的經驗,在出口壅塞的高架橋,比較常見的是建國高架的南京和仁愛出口,有經驗的車主都知道提早進入右線,排隊等候下橋,沒有意外,就是沒有意外,只要排好的車隊,一定從左線切進來破壞秩序的轎車,毫不猶豫,毫不客氣,總是他們趕時間,我們不趕,最好是他們技術好,我們守規矩的技術太差。我們的國家已經晉升科技強國,可是為什麼只要需要排隊的地方,習慣性的有人要吆喝一下,或這有些人要站出來吵一下,當然都是因為又有仁兄(或太太小姐)不小心站錯地方了,通常比較少看到道歉的,比較多面紅耳赤的。

 

還有一種我們不一定有經驗的官場文化,就是大工程招標之前的利益分配,通常也是事先排好隊的倒大霉,順理成章排到紅包保留位的得到一切好處,光是一個小巨蛋就有幾百個弊案,難怪大巨蛋遲遲法開工,因為秩序亂了,好處還無法擺平,說不定這種不守秩序的醜陋,你我早已見怪不怪了。當法官對著律師和檢查關大聲說出「Order」的時候,代表秩序不好了,老師可以命令(Order)學生守秩序,可是當不守秩序已經是國家的既定文化,當治理國家的人也習慣不守秩序,當一個國家已經沒有辦法要求人民守秩序時,我不知道這個國家如何可以強盛?原來這才是我們國家混亂之根源!

 

我嚮往很有調理的秩序,我喜歡很有規矩的禮節,「秩序井然」其實很美,透過秩序可以看到一片祥和!透過秩序就是感覺一陣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