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觀察人性,思考人性,很奇怪的是人性理解多了,這兩個字帶來絕對比重的負面印象,和孟子所謂的「人性本善」有很大的距離。我相信孟子所主張的「善」乃源自於「神性」,是原始靈魂純然無暇的慈悲與善良,是還沒有被人世間的物質元素污染之前的原樣。現代哲學家所探討與努力的方向,不過是深究污穢的源頭,分析其發生與解決之道,並引導人們往神性的方向去走,只是世界被後天的人性污染的程度,還真不是太容易調理。哲學最後結合環保,有鑑於地球步步邁向毀滅,有鑑於人性的現實總和繼續淹沒正義與良知,有鑑於人性持續在遙控世界的大災難,「拯救地球」的聲音很大,成效卻不彰。

 

聽過「先愛自己才能夠愛別人」,從人的思考,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而且極度合理,問題是「愛自己」是什麼意思,「愛自己」的尺度該如何拿捏,規範到底在哪裡,標準又在哪裡,其實這正是我們永遠無法駕馭人性的道理。結果「愛自己」的境界不斷延伸,在物質化的世界中,「愛自己」被我們自己重新定義,而且不斷重新定義,有一種關鍵元素叫做「慾念」,來自於比較,來自於癮頭,來自於權力,來自於名望,這居然是人類世界之中最弔詭的迷失。自私嗎?不,慾念的境界裡沒有所謂自私,也不會承認自私,這就是「愛自己」的正當表現,是人性之所以被悲觀解讀的廣大現實。

 

「愛自己」不好懂,把字稍做對調,「自愛」則比較接近其意義,我們對於「自愛」兩個字的理解總是多了約束與自律,或者把良心直接攤在陽光下。台灣話說「吃穿都不夠了,還拿去曬肝」,則又是一種最貼近現實的人的思考,簡單比喻就是「自顧不暇」或「自身難保」的處境,也因此會出現「自掃門前雪」的形容。在人的思考中,有其合情合理或情非得已之處,可是擴大解讀之後,人類世界之所以紛爭不斷,生態環境之所以江河日下,只是一個簡單的起源。是人之所以為人,也是人之所以難為人,也是人類缺乏研習「神的思考」的結果。

 

有一種極其諷刺的反差,就是富人的煩惱對照窮人的喜樂,最恰當的解釋就是人的思考對應神的思考。「人生是苦海」也是一句經常被傳頌的名句,由人的思考處處點綴著,人生處處是困難與障礙,人生本身就是一個永遠有解不開習題的課程,可是神看人就只有一個字「了」,因為神的思考可以看穿人的思考,因為人的思考就是用來襯托神的思考,神的思考也只能感化人的思考。重點是神與人的思考都同時存在於人間,不少凡人已經具備神性,他們的思考中沒有自己的存在,他們的自愛是從愛別人出發,他們沒有被凡俗污染,他們把神性的慈悲深植在心中,他們是人世間的神。

 

認識不少以神性行為的人,我從他們身上學習神的思考,我從他們身上看懂神的慈悲,我從他們身上發掘並比對出人性敗壞之緣起,我誠心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