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療法」或「療程」,首先讓我膽戰心驚,這是令人極度憂心的觀點,嚴格說,這就是導致我們無法為健康提出證明的最大障礙。花時間學一門技術,不可能指望發揮一段時間就忘記,我們希望擁有熟練終身的技能,最好是保障收入無虞的專業。面對療法,顯然就是被動的託付,面對療程,就是一段時間的交付,讓別人協助我調整,讓專業引導我療癒。民眾指望進入療程,結束後恢復健康,所以療程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短暫的需求。

 

療程綁架了健康視窗,療法控制了健康思維,健康不是生活習慣,是身體出狀況後的處置。用對錯評論這種觀點其實嚴苛,這是社會價值,我們被灌輸透過一段時間經營健康,只要一段時間的努力,配合專業,配合補給,健康定義明確。當我們揭示一條終身受用的養生道路時,很多人竟然恐慌了,原來即將是全新的生活習慣,必須養成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想到全新的生命和重生後的自己,有人開始懷疑這種改變的意義。

 

當「斷食」在後面接上「療法」,認識它的第一印象,又是另一種階段性的處置,又是一種針對狀況不佳者的整頓。就好比飯前飯後的指示,所以要怎麼吃是很正常的提問,空腹或是飯後也是最合理的疑問,藥袋上面的用法提示很明確交代,就連營養補給品都得明確指示用法用量。在這一切熟悉的教條中,我們有必要跳脫環境的所有牽絆,好好從對立面看到自己的身體,即使都沒有明顯的病痛,身體還是有聲音要表述,身體的立場提醒我們要收斂吃東西的行為。

 

斷食是身體的需求,是養生的地基,是生活必須,是生命力提升的強力後盾。把世界糖尿病地圖翻出來審視,把台灣癌症時鐘的統計數字攤開來研究,再把失智症風暴的預言報告下載閱讀,如果你是已經有下一代的中生代,繼續把下一代的健康評估預言找出來研讀,結論就是即刻啟動養生計畫,心得將是即刻決定改變藍圖。在這個攸關自己生命品質的大圖像中,沒有療法存在的空間,也不會有療程的概念,必須是一天比一天還要健康的喜悅。

 

斷食到底應該重視排毒的結果,還是少吃的警覺,一個在後,一個在前,多年的觀察,發覺聚焦影響之所在。「斷食就是為了享受美食」是一句經常在我耳邊放送的話,我完全沒有駁斥這句話的空間,可是每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總是會有些許的不適應。如果享受美食是重點,那麼斷食就只是必要時候的臨門一腳,把累積的毒素清一清,好好大掃除一次,再繼續回到美食的饗宴中。這些劇情在我身邊上演良久,像不像療程的概念?有沒有療法的意境?

 

我們再回到療程的定義,是否相當程度在回應生活中的享樂?是否是過度縱慾之後的被動修正?這時候稍微讓反對意見有發聲的空間,享樂有什麼不對?滿足慾望不也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就我這個從小就學習觀察醫療生態的凡人角色,放縱與節制一直就在天平的兩側,這種觀察通常看到放縱的結果,節制總是被安置在很安靜的某處。我們就在此刻捫心自問,就放縱與節制兩者對峙拔河的結果,比例上,哪一方取得優勢的機會高?再自問,我們希望讓自己站在哪一方?

 

享受美食依然是我生活中很怡然自得的時刻,尤其在機會減少之後,更加珍惜每一次與食物相處的時光。我在治療的環境中長大,密切和療癒接觸的結果,最偉大的療癒回到自己的身上,療癒隨時都在進行,沒有時間約束,不是人類聰明智慧所構思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