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生活中體會,我常在溝通中體會,我常在授課中體會,我常在閱讀中體會,我常在學習中體會,我常在思考中體會,我常在低潮中體會,我常在錯誤中體會,我常在失敗中體會。體會來自於無所有,體會來自於求知慾,體會來自於進取心,體會來自於責任感,體會來自於榮譽心。自從體會成為進步的動力,求知的過程格外愜意,自從體會成為生活的重心,人生的價值觀非常明確,自從體會成為快樂的泉源,生命的意義留下註解,自從體會成為身體的營養,健康的願景清晰可見。

 

體會是人類的專利,缺少文字的媒介,動物的思考挖不出深度,因為體會需要透過深度思考,體會需要經歷刻骨銘心,善用體會的人生命充滿熱能,把握體會的人活出生命品質。既然人類智力明顯優於動物,既然人類思考力遠遠優於動物,人類不應該冷落思考的長處,人類不應該靠反應決定事情,人類不應該依主觀判定失非,人類不應該由習慣經營生命。人類不能像靠風向前進的帆船,人類不能像靠重力決定走向的水流,人類不能像靠習性決定生命的昆蟲,人類更不能像靠飼主決定死活的禽畜。

 

「文字-閱讀-思考-體會-行動」是一條習習相關的綿密流程,「文字-閱讀」不是絕對必要的思考來源,可以是教導、訓示,甚至換成慘痛的失敗經驗;也可能是行動中的覺悟,轉換成為目標更為明確的積極努力,可是「思考-體會-行動」卻是缺一不可的成就過程。我們經常跳過體會直接進入行動,結果碰了一鼻子灰,沾了一身子污穢;我們也經常停留在思考,甚至於連思考都省略,當然距離體會和行動不斷拉長。一般來說,不經過「文字-閱讀」焠鍊的,不容易進入「思考-體會-行動」的階段,反而容易以「習慣-反應」取代,這種不經過思考的自然行為點綴在每日生活中,留意每日的盥洗、梳頭、用餐、上班路徑等例行公事,不經意跳過思考,卻駕輕就熟,可是「不思考」不應是生活的全部,不小心忘掉了「體會」到底是什麼感覺。

 

學習經營生命也需經過「體會」的階段,直接賦予人們動能以強烈感受「體會」的捷徑,居然是一種可怕的感覺,叫做「痛」,可以稱之為「痛覺」,很多人身上出現了痛點,不論是生理的或是心理的,終於有幸進入「思考-體會-行動」的關鍵公路,才得以走出生命的新契機。如果可以藉別人的痛轉化成為自己的痛,直接建立起危機意識,是善用人類智慧的表現,成功人士將人生經營得有聲有色,來自於自己的痛或他人的痛,肯定透過痛覺給予「思考-體會-行動」十足的動力,相對於成功者,一生庸庸碌碌的人,不懂得引用痛,不懂得感受痛,不懂得轉化痛,最嚴重的,他們不懂得體會痛,或者可以說,他們痛得還不夠。

 

失敗體會痛,生病體會痛,失去體會痛,挫折體會痛,跌倒體會痛。痛是改變的原動力,痛是進步的原動力,痛是提昇的原動力,痛是行動的原動力,痛是成長的原動力,痛是健康的原動力,痛是體會的原動力。麻木不仁代表沒有痛覺,原地踏步代表沒有痛覺,知錯不改代表沒有痛覺,不經思考代表沒有痛覺。不愛閱讀代表沒有體會,沒有行動代表沒有體會,忽衍了事代表沒有體會,執迷不悟代表沒有體會,自大傲慢代表沒有體會,自私自利代表沒有體會。

 

如果人生一敗塗地,代表忘了痛,又少了體會,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去找到痛,然後和體會做朋友,有痛又有體會,人生不會絕望,自有一條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