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近十年,近三十年,才是近五十年內的事情,所有人的身體都一致性的成了病體。隱疾不是少數人的特權,是所有人的內在,即使不為外人所知,不時出現的疼痛感會有警覺,坐在馬桶上會有警覺,每個月時間到的不安會有警覺。日本人說這是生活作息病,一點都沒有錯,最合理的研判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共同出現的生活習慣,是睡覺睡少了嗎?或許是,可是最主要的因素是吃東西的機會多了,是大腦渴望食物的慰藉傳輸太頻繁了。

 

讓我協助你回想一下,當你走在超市的貨架通道,最有機會被你放置在購物車上的,除了基本家用需求外,應該就是可以統稱為慰藉食物的各式食品。接著是你自己一個人獨處的空間,眼睛盯著螢幕上的影集,大腦發出去尋找食物來滿足的指令,之後才是嘴巴無意識的咀嚼,全身無止境的滿足。其實每一位上班族都熟悉這種供需,大腦一陣忙碌之後就進入對葡萄糖的強烈需求,消化道的飢餓感其實都來自於大腦的慣性,現代人真的很忙,吃得很忙。

 

胰島素阻抗必須要有兩大背景因素才會成立,一是胰島素水平夠高,二是時間延續夠久。從阻抗出現到高胰島素,再從高胰島素催生阻抗,外在行為就是不斷的吃、無意識的吃,從吃三餐到吃宵夜,從吃到飽到下午茶,從迎新到送舊,從路邊攤到夜市。我們熟練了美食的創新,也適應了慰藉的指令,唯獨最陌生的就是胰島素阻抗和高胰島素之間的惡性循環,我們不清楚內分泌已經失衡、荷爾蒙已經失常。

 

需要改掉嗎?需要,改得掉嗎?說實話,不容易。應該說這不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也不是很難做到,只是必須從觀念轉換到內化成堅定的個人紀律,由於周遭環境並不支持這樣的習慣,所以自律永遠在習慣之上。同時強調改變習慣的困難度和容易度,兩者之間只有一條線,這一條線是自律,自律性夠就容易,缺乏自律性就會有難度。吃不是理性的行為,食物的魅力無窮,精緻食物的添加物具備勾引食慾的能力,如何在非理性的情境中經營出理性,養生的秘訣在此。

 

健康議題最後又回到自我管理的範疇,不是知識,不是方法,不是哪一套養生法有沒有效果,不是該吃哪一餐,不是不該吃哪一餐,不是哪一位專家怎麼說,不是哪一位專家又怎麼主張,是體悟到腦袋到身體的那一條傳輸系統,是體會到理性管理飲食頻率的重要性。主控權是重要議題,概念上以身體掌握主控權為主要訴求,可是理性還是得伴隨,大腦的理性還是得時時在行為上監控身體的主導權(身體為主,大腦為輔。)。

 

寫到此,還是鼓勵閱讀本文的你超越研究學問知識的版圖,這是多數人的盲點,尤其是非常熱衷於學習的人,學了很多,做得很少。讓身體做主是進行式,是刻意練習之後的熟練所獲致的喜悅,是不斷反芻同時精進所理出的動能。此時,每當各種養生論述在你身旁放送,讓身體來回應,不由大腦來呼應。大腦決定換品牌、換醫生、換補品、換信仰,身體經營的是道路,合就是合,不合就是不合。

 

我們從小在標準答案的制約中成長,在健康的領域,大環境重視營養素和檢查報告的制約,可是養生之道必須超越標準制約,必須是信行學中的行中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