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意義勝過留下記憶
熟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出生在富裕的家庭環境,我一度以我父親賺錢的水平定義我的人生。價值觀的衝突在我內心潛伏很久,很難說出自己對於醫生這個角色的抗拒,決定前往陽明醫學院上班是很關鍵的決定,當時只是覺得不去醫院工作真好。我的家族在澎湖知名度很高,祖父和父親留在民間的影響力很深,鎖定自己的生命方向後接觸親戚長輩和同輩,發覺他們依然根據世俗的價值觀看待世界,我的工作不被了解也不被尊重,長期帶著自信卻孤獨的心境面對自己獨樹一格的人生。
從童年就觀察生病,從生病的人放大到生病的現象,醫生救人的畫面幾乎每隔十年翻轉印象,我的人生注定和生病這件事結緣,自己也攜帶著致病的人格特質長大。從小觀摩長輩生氣,三代同堂的屋內經常有不歡喜的場面,這種身教複製在身上之後,大學時期曾經是過不了情緒關的人。幸運的是,高中大學一直到結婚生子都靠音樂調適情緒,回顧這一段不成熟也不快樂的歲月,我不解40歲之前為何沒有因病而倒下。40歲之後愛上生命圖書,在熟悉身體之道前,花很長的時間思索自己人生的方向,不斷提醒自己把健康的全貌完整記錄下來。
這一刻,我完全顛覆幼年時期被灌輸的醫療視窗,疾病因醫療的錯誤邏輯而放大的圖像很清晰,家庭和求學的環境養成送給我如此重大的領悟,看到了價值,定義了生命。這一生閱讀最多次的書正是改變我人生的一本書《與成功有約》,即使訴求成功,書的內容談的主題是習慣,我稱作者為柯維大師,閱讀他的著作外,我重複聆聽他每一場演說的錄音。在「要事優先」的講座中,柯維點出人生最重要的四件事:生活、愛、學習、留下典範。這四大項接著影響我的工作選擇和生活態度,第四項鼓勵我把生命體會記錄成冊,我給自己的期許是「留下紀錄」,典範終究不由自己定義。
50歲至60歲進入文字創作高峰,在部落格留下「時間不多了」貼文,來自某一位年紀相仿的女性友人提醒,對於努力保持健康年輕出現強大的動力,曾經自我期許為輔導養生全力以赴,直到沒有體力和能力。雙親在這個階段相繼離世,意識到生命步入下半場的最後階段,時間的敲打聲不時在提醒我:「這個年紀活著要幹嘛?拚存活嗎?還是要活得真正有意義?」。探索生病和生存多年,生命中努力後的擁有被自己的重大抉擇掠奪到僅存這條老命,針對這樣的結局,上蒼要我體會什麼?離開之前,我還能做些什麼?
前天和珮貞對話中,她說到「我們這把年紀就是要讓生命活出意義」,回想起《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的第一篇文章「生命意義」,再度聯想到柯維大師的「留下典範」。這兩年的考驗不斷,嚴格說我並不快樂,妻子離世後發生更多令我難過和傷痛的事,事後回溯,發覺自己耽誤了兩年的放鬆和喜樂,對於傲慢和對價的破壞力有很深的感悟。好多次在快要生病的感受中驚醒,斷食的心境瞬間投射到內心深處:孤獨卻充滿自信,辛苦卻充滿挑戰。體會生命產生意義才要進入第一章,我告訴自己「留下意義勝過留下記憶」,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自己最熱愛的工作,這份工作將連結到我心跳停止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