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識過在職場上算計同事的人,我領教過在人際中到處得罪人的人,我也曾經貼近把婚姻當謀略手段的人,不瞞你說,我留意到這些人的家庭背景,不是從小父母失和,就是來自家暴家庭,另外追加一個因素,就是在貧困中成長。出現精神症候的人經常有不太愉快的童年,作奸犯科的人也多半來自缺乏家庭溫暖的幼年,即使缺乏正規統計資料,童年教育和社會問題之間是有密切關聯。信不信由你,不論男女,願意扮演第三者或是經常扮演破壞別人家庭角色者,不是爸爸曾經有外遇,就是母親是繼母,幼年生活早已耳濡目染沒有藩籬的婚姻生活。

 

綜合來自幼年的陰影,爭吵是一種模式,嚴厲是基礎樣本,斥責與體罰是司空見慣的經歷,歸納主導類似惱人氣氛的因素,長輩或大人生氣是固定的模組,不是晚輩犯錯,就是大人把自己的情緒轉嫁到無辜的小孩身上。很簡單一個畫面,開車的父親對著路上的路況罵粗話,影像全數記錄在車上的小孩腦中,最後就是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類似的路況再度出現,大人還沒出手,小孩已經張口;另外一種常見的畫面,哥哥毆打弟弟被母親遏止,嚴禁這種行為再度發生,殊不知這就是最典型的有樣學樣,因為媽媽都是動不動就賞個大耳光,下一代出現複製行為就完全不意外了。

 

小時候我們怕什麼?怕爸媽生氣,怕老師生氣,最有印象的是怕訓導主任生氣,生氣變成一種權威的展現,生氣變成一種特權,是阻嚇生氣對象的有力武器,是一種表現不滿情緒最有效而且最直接的方式。我們都有過扮演生氣對象的經驗,同時也不時扮演生氣的一方,生氣很難界定對錯,生氣當然是個人權利,生氣絕對有無可厚非的緣由,可是當生氣成為一種教育方式,我不禁要懷疑,這對嗎?畢竟它沒有尺度限制,稍微失控,它變成一種恐嚇的方式,某種程度就形成精神虐待。經過大量複製之後,放大到社會上每個角落,同學之間也要生氣,同事之間也要生氣,情侶之間也要生氣,留意一下,是不是稍微講錯一句話,他就生氣了?

 

必須承認,自己背著這種行為模式多年,從小就見習生氣的樣貌,自己和同儕之間的相處也多出這些不必要的情緒元素,接著繼續以同樣的公式恐嚇無辜的下一代。直到有一天,我用「成熟」來分析與解讀這種人類的行為語言,問自己,不成熟的上一代如何能教出成熟的下一代?不成熟的教育體制如何能教出成熟的社會新鮮人?放在職場中一樣適用,不成熟的氛圍如何經營出績效?哪一次用生氣解決事情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哪一次用生氣展現權威有效率的解決問題?我看生氣的教育模式,到處是無形的反彈力量,國家與社會的紛亂,有那一項不是起因於最根本的教育方式?不論是來自家庭、學校或媒體。

 

你敢說憂鬱症、恐慌症和精神分裂症充斥於今日社會,對生氣的懼怕與陰影不是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