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到「我們因別人而到來」,另外一種說法是「我們因別人而存在」,我把重心擺在「服務」,是一種沒有身段,與環境融合的狀態。環境就是我們周圍的人、事、物,面對周遭的一切,如果我們永遠抱持著「我該如何讓你更好」的期望,我確信境界是祥和的,我相信人際是美好的,事情的進展是順利的,環境是正向且不違逆自然法則的。我提出一個理想境界,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在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當道的當代社會中,很容易被指為癡人說夢,可是在特定人物身上,我看到希望,在特定組織環境中,一再讓我感受到沒有雜質的存在。

 

一個人可以經營出令人感覺舒適的環境,我喜歡邀請朋友到自己的書房聊天喝茶,大前提是乾境、整潔、舒爽,直接先勾勒賓至如歸的期望。夫妻兩個人可以把家庭的教育與成長環境經營得很成熟,讓小孩從小對於承擔與禮節耳濡目染,人生經驗讓我觀察出,也很有把握的判定,這是最有效率與精準的計畫,也是最偉大與成功的投資。辦教育的人直接宣示承接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從教師的聘用到學習環境的規劃,師長的角色動見觀瞻,學校的環境首重即事窮理,有潛移默化之效。孟母三遷的故事代表智慧與遠見,多數家長沒有忽視環境的影響力,只是評估環境不應眼光短淺,看到表現而忽略了內心的修持。

 

環境的主題來自於探討健康的本業,也可以說是本質,這一直是廣大群眾的迷失,長久以來,一直是主流醫學的缺失。身體是環境,是一個需要被維護的環境,就像我們面對由空氣、陽光、水所架構的大環境般,身體有其維繫與經營的必備元素。身體要成為一個堪稱健康的優質環境,所有組構成體質的因子都必須具足,似乎空氣、陽光、水也缺一不可,有一個因素叫做心性,簡單說是情緒因素,是管理情緒的能力,是人格特質,是人際力,是生活習慣,可以推演到成長養成,是生長環境的影響力與破壞力。身體的優質生理環境需要高能量,情緒是因素,飲食是因素,毒素多寡是因素,環境都不改變,只圖仰賴特效藥或補給品,這終究才是健康遙遙無期的主要因素。

 

成功如果是重要議題,大前提是態度,而態度來自於環境的薰陶,好的環境畢竟有改變行為的力道,甚至可以有改變念頭與心性的力道。我在自己的健康書中提出營造環境與健康的關係,因應多數環境所主張的被動力,因應人性面最令人無法抗拒的慵懶與墮落,相對的,創造出一個充滿健康元素的環境是何等的重要。健康環境有兩個範疇,我重複強調,首先就是身體內的環境,可以看它是大環境,也可以當它是小環境,反正就是我們必須認真呵護的環境;另外一塊就是由對的磁場所架構的人際環境,由健康去串聯健康,由愛心去傳遞愛心,由感受去經營感動。

 

回到前文所提出的「我該如何讓你更好」的心境,這是我的初衷,這一直是我學習與研究健康所體會出的責任,原諒我用比較嚴厲的口吻作結尾,如果都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這件事顯然與你無關,就收起你的冷嘲熱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