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怠速要受罰,這是一種新觀念,因為這種行為污染空氣,也由於它不符合環保概念;就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小細節,身為地球人,我們從自身的小地方力行環保,唯恐人治不可行,如今委託法治來強制推動。這種法律的精神面我支持,實際面我覺得可笑,因為污染空氣最盛的絕非怠速這個行為,最污染居住環境的,不管是交通運輸,還是石化工業,都是藉由污染而大方數鈔票的大型企業,小污染的罰錢,大污染的賺錢,訂立法律很困難,顯然很難公正與公平。這種事情的公平性當然不是三言兩語講得清楚,我主要想提出一個思考角度,環保其實還大有可為,努力的空間還很大,除了既得利益,還是既得利益。

 

這幾年,陸續有好幾家銷售健康飲品的傳銷公司進駐國內,每一家都是大陣仗宣傳,平靜的傳銷市場難免又是一陣約人、說明與推薦風潮,我寫過相關書籍,訊息不會缺乏,只是一次一次讓我感受到沒有長進的生意模式,除了具備批評同質性對手的口訣外,他們行銷的還是好機會以及高收入。我則額外感受到這種生意型態對地球的無形污染和負擔,因為產品一律靠越洋運輸,不論是走海上,或是走天上,這種生意的運輸成本就直接讓地球承接其污染,買產品和做生意都可以很單純,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羊指的當然是消費者,羊也是跨國生意概念的需求者,它永遠都在創造地球無法承受之痛。

 

我從來不反對這些優質保健飲品的功效,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地球多出這麼大負擔來成就我的健康,是否健康可以完全撇開這些保健品?是否錢可以花在沒有製造環境污染的通路上?在環保議題高漲的今天,「食物里程」不就是最應該大力倡導的飲食和補給主軸?如果宣導環保,使用本地盛產的食物和補給品不就是最經濟的方案?我發覺人類不經意崇尚捨近求遠的事物,只要多喝水、多睡眠、少精緻飲食就可以達成的美容與健康境界,卻要花很多研發、製造和宣傳的費用,然後以「奇貨可居」的姿態問世,造成市場大搶購,買產品的人都相信吃了就健康了,吃了也就瘦了,當然很多人吃,你就發了。

 

我長期站在保健市場的最前線,多少理解消費心理,可是消費者絕不可能永遠扮演冤大頭,操短線的銷售會有效果,可是遲早會被罵到臭頭,保健消費者要的是權益、好處以及實質的感受,如果費用裡就是有一筆空運費,除非消費者同時也在數鈔票,否則他不踩煞車,才怪?話題還是該回到環保以及台灣的資源運用,健康不應該是有錢人的權利與專利,買得起進口高級補品的就會健康,只能吃本地產物的就比較不健康,真正健康故事都不是這種劇情,明明都是沒有欲望和吃得少的人比較健康,很多商業活動不都是人類滿足虛榮的戲碼而已?

 

食用當地的食材不也比較符合新鮮與食物酵素的品質要求?人類的健康觀念最後還是走回「原始」以及「原產地」,「原始」是造物的原創意,天然食物和益生菌,「原產地」考量環保,食材都就地取材。這個圖像有任何不夠健康的顧慮?還是有污染地球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