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少即是多」,很多人在第一時間不容易理解其道理,可是在深入身體的世界或生命的意境後豁然領悟。聽過「吃多吃少,吃少吃多」,談的就是生命的消長,吃得越多,生命越短,結果就吃得更少,反過來便是養生的真正意涵是越不去打擾身體,生命越有時間可以接受食物的禮讚。領悟不同於體悟,食物和身體的關係提供理想的頓悟途徑,字面上懂,詞意也完全理解,真正融會貫通則是在斷食的深度練習之後,深知每天都透過吃經營生命的延長或縮短。

 

身體沒有太過複雜的要求,回歸自然是大方向,順應晝夜節律是大原則,精簡食物是重大學分。老天爺在人體內安置了「物以稀為貴」的程式,提醒我們食物取得不易,要求我們要珍惜食物,所以身體具備組裝營養的無窮潛力,身體也具備儲存食物的無盡空間,可是在美醜的標準尺度中,身體的原始程式同時也讓我們覺知到多(過量)的禍害。偏偏導致我們過量飲食的源頭又是食物,應該說是我們料理過的食物,真相是食物無罪,是人類的聰明智慧超越了規範,聰明反被聰明誤。

 

回到我們和食物親密接觸的片刻,生食入肚之後,我們懂得節制,熟食進駐後,我們欲罷不能,問題從哪發生質變的?記得我們把責任推給細菌的所有劇本吧?應該也記得把責任推給生食的汙染吧?所以把食物煮熟就變得理所當然,因此吃熟食就變得天經地義,曾幾何時,生食的價值被專家學者的專業論述貶得一文不值了?曾幾何時,我們的食量變得如此巨大了?

 

食物不缺,食物好吃,吃是一種享受,期待吃是無窮的美好,這些描述都由熟食所把持,我們愛吃,我們打從心裡拒絕少吃的提醒。算算看,每天清醒的十多個小時中,我們花多少時間在吃這件事上面,有幾項被綁架的事實座落在生活常規中,無法破解的吃三餐是一項,早餐很重要是比重不輕的一項,吃飽的需求是一項。結果是我們不再珍惜食物,每天有好多機會可以吃,哪有珍惜的感動?哪來期待的美好?

 

從開始勾勒每天一餐到進入執行,從想像到真實體驗,由於把唯一的一餐安置在傍晚,「期待」便一直提供日間美好的情緒來源,面對食物那一刻也充滿了喜悅。這裡所描述的情境就呼應了人體神經迴路的一項創舉,學理上稱之為「多巴胺趨動」,投射在我們對特定事物的高度期待,在造物的原始設定中,期待的多巴胺趨動遠遠超越了享樂,意思是期待對於健康的提升超越了享樂。這種經驗就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種慾念,還沒發生時的美好大大超越發生之後,對比面對食物那一刻的飢餓感和把食物掃光後的飽足感,似乎越能體會身體的程式邏輯。

 

把期待和珍惜擺在一起,再把稀少和限量安置在一塊,繼續思考會自動發酵的食物和已經沒有發酵實力的食物,接著思考輕盈的身驅和過量脂肪囤積的身體,如果沒有想法,就想想睡一晚好覺之後和一夜難眠之後的差異。珍惜身體,就會順從身體的意思,身體會提醒該睡覺了,身體也會告知睡眠不足,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可是我們何時珍惜過必須就寢的設定了?我們何時履行過對身體的允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