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成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就身體裡面的運作,清醒和睡眠存在一樣的生命運作和不一樣的生理機制,心臟跳動維持其一致性,內分泌運作則出現交替運作的設計。我們甚少去思考身體使用燃料的需求和燃料的來源,從細胞維持生命的基礎,從燃料必須隨時供應的事實,生命理應出現在燃料不足的風險,譬如一個長久昏迷不醒的人,他的生命必須維持正常運作,他身上的細胞必須隨時獲得燃料的供給。

 

燃料的儲存和分配是身體非凡的設計,這就是皮下脂肪存在的美意,屬於身體以備不時之需的糧食,也就是極度缺乏食物的情況下,身體還有食物有用,細胞還有充足的燃料來源。把議題深入到燃料分配的主導,既然有分配的實質,既然也有優先順序的取捨,絕對是一件隨時備戰的工作,必須有隨時待命執行任務的單位。概括性的陳述身體潛能,如此繁複的能量分配是如何做到一絲不苟的完備,不應該只是一個單位的力道,菌腦腸軸之間的聯繫是背後的力量,脂肪這個內分泌器官也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能量分配屬於生命的大事,透過另外一種視窗研判,它就是健康的軸心,維持穩定就呈現健康圖像,否則就從失衡進入失控。解構能量分配的思路必須進入身體的邏輯,從身體的立場看待燃料的需求,唯一干擾身體能量分配運作的行為是吃,是食物的進駐,應該說是無酵素食物的持續供應。為何如此?因為處理熟食是浩大的工程,從身體的角度,這是一件牽動大量能量組件的大事,身體內的營養物流會因此而更動,加上熟食和胰島素之間的微妙關係,加上大量澱粉類食物和葡萄糖燃料供應不斷的事實。

 

回到我們一貫的思考邏輯,從食物和健康之間的關係而有食量和食物選項的考量,也就是「吃什麼」和「怎麼吃」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You are what you eat」也早早是重視養生者可以朗朗上口的一句提醒,甚至有國外學者特別強調「You are what your body accumulate and don’t eliminate」,意思就是身上的囤積就是吃多少的指標。這是一種在你還沒有來得及轉換之前,怎麼思考研判都很合理的邏輯,其實也不是對錯的問題,是身體邏輯的精密和複雜程度遠遠超出我們所能理解,我們一貫的看法是愛吃也多吃,所以我們會生病。

 

問題在身體邏輯和我們的思考邏輯有落差,問題在我們誤解了身體的能量分配系統,這些誤解的鴻溝之所以不容易修正,必須加入人的傲慢因子,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範本。當「限時飲食(Time Restricted Eating)」成為國外新時代的飲食風潮,就是尊重身體能量分配的一種飲食態度,也就是一天只鎖定一小段時間干擾身體的飲食方式,和所謂的「一日一餐(OMAD,One Meal A Day)」相互輝映。當身體不被打擾的時間拉長了,身體就更有能力去應付被打擾的狀況,那唯一一次的打擾也就成為身體每天的容忍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