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看過一句西方名言,大意是「人有兩大『必須』,第一是必須死,第二是在死亡之前,必須要活著,剩下的就是活著的方式」。這句話的重點只有最後的那句話,我們可以選擇各種生存的方式,就像我們選擇自己所合適的工作和生涯規劃一樣,而所有在地球上面生存過的「選擇」,造就了現在的生存環境,如今,我們依舊在創造生存元素,我們繼續在影響地球。雖然每個人都有其關鍵角色,一個人的行為傷害了地球,傷害的單位是時間,還有一個人變成很多人的績效,也就是當多數人都做出傷害地球的事,透過時間的累積,效應就是逐漸出現。

 

為何多數人會做出對地球不利的事情?可以歸納出兩大因素,其一是無知,其二是無奈,我們這一代由於正好跨越認知的轉換,經歷過懵懂,也正處於無力駕馭物慾的煎熬。以「吹冷氣」為例,我經歷過沒有冷氣機的幼年,想想看純樸的鄉下和清淨的溪水,正好就是地球被重度污染前的寫照,其實冷氣機只是一種惡化的催化劑,飲食早已污染,環境惡化正在醞釀。都市的發展使得房屋在有限空間中壓縮,人口的集中加速對空調的需求,冷氣終於成為都市化的必然產物。結果冷媒對環境的破壞是一件,冷氣空調所製造的熱氣效應是另外一件,人類的滿足和用電的浪費又是另外的事件,我們已經看到了短期的效應。

 

印象中,四季分明的時代並不是太遠,在寒冷與酷暑中間,通常還有溫和的春秋還加以緩衝,我們因此願意容忍偶而侵襲的寒流和幾近要中暑的酷刑。記得今年四月的氣候嗎?那是春天呢?還是冬天?我談的是位處亞熱帶的台灣,春天似乎有來過,又似乎不太正常表現,因為前有冬天的延展,後有夏天的提早,雙面夾攻之下,春天已經逐漸在消失中。氣候異常是人類基本認知,從吹冷氣的行為也看得出失控的路徑,近兩年的夏日,台北遠比南部都市還要熱,因為盆地效應,因為高樓林立,因為物質化的象徵,因為大樓外觀的特殊壓縮機造型給了答案。我們還忙著打理自己的生活,我們顧不了那麼多,我們沒有辦法回頭。

 

我們生活在「反應」之中,我們反應需求,反應壓力,反應問題,我們對呈現在眼前的問題提出反應之道。這已經是多數人類的習性,就只有反應,不知道還可以有所因應,不清楚自己還可以就自己的影響圈,做出一些有貢獻的改變。柯維大師早在二十多年前的智慧著作「高效率人士的七大好習慣」,揭露了「積極主動(Proactive)」的意義,這個字看起來通俗易懂,卻隱藏著一般人所無法理解的智慧意涵。人類因為沒有辦法集合起還原地球生息的改變力量,便只好眼睜睜看著地球漸漸失去應有的平衡,幾年之後,我們即將對於只有兩種氣候型態習以為常。當台北市哪一天降下瑞雪,我們走到戶外賞雪之際,還應該可以想到什麼畫面?看著下一代,看著下一代的下一代,應該想想他們該如何因應這瞬息萬變的地球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