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看書,我愛買書,我開過書店,我超愛逛書店,如今,我也寫書,我寫的書也放在書店的貨架上,說實話,我希望我的書是一本暢銷書。可是書架有其特殊生態,書店的店長知道,書店的老闆知道,出版社的老闆知道,通路商的負責人知道,可是寫書的人不一定知道,買書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說穿了就是行銷、廣告和陳列,消費者被迫在看得到的有限選擇中做決定,沒錯,我就是那個通路設定好的忠實消費者,經常在有限時間和空間之內做選擇,中意了就付錢、打包、走人。偶而,時間允許,針對自己的特殊需求,我站在健康和成長叢書的書架前慢慢找書,沒有意外,我總是會找到讓自己意外的驚喜。

 

所以市場中的暢銷書回到了家,經過了閱讀和吸收,有些書快速歸檔在自己的書架上,有些書會在床頭櫃待上一陣子,有些書跟著我出門,方便我在車上或在捷運上閱讀。有些排行榜的書閱讀之後,發現根本是一場誤會,有點不解其暢銷的緣由,可是回到書架生態,必須承認這就是生意,空間的成本這麼高,零售商要求出版社負擔貨架成本是很合理的。因此,「曝光」是成為暢銷書的先決條件,不是書的內容,而真正好書也就在「曝光」的加持下更加暢銷,否則就是「稍縱即逝」的流行,好比被話題炒熱的排行歌曲,一旦熱度退去,本身又不耐聽,很快離開排行榜。

 

再把畫面拉到一家小書店的角落,店員正在整理當月退書,也就是出版社或是中盤前來請款時,可以退掉之後抵掉帳款的庫存書;其中不乏小出版社的出版物,也不乏名不見經傳的作者所寫的新作品,只因為第一個月還未賣出,只因為不確定會有人買,只因為可以降低付貨款的壓力。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有些新書在送達零售端之後,不到一個月,又原封不動回到中盤或出版社的屋子裡,這種現象沒有所謂對錯,只是優勝劣敗的法則中被遺忘的一角,只是適者生存的法則中被忽視的努力。其實這就是人生法則中「機會」和「命運」的取捨,有沒有店家把你放在書架上,有沒有客人看到之後取下來翻閱,有沒有讀者購買之後愛不釋手,有沒有讀者感動到向朋友推薦購買。

 

口碑通路給了書全新的機會,網路也開出了契機,傳統書架不再是書籍銷售唯一的通路模式,「長尾理論」更是明確揭示好書的生命力。我自己寫了書,一度堅持只做口碑,後來也向書店市場探路,終於完全體會通路的現實,慶幸的是口碑依然為有限的庫存保留了機會,忠實的讀者和社群依然協助出清了庫存。因此在此資訊發達的時代,我為「暢銷書」下了屬於自己的定義,是可以在市場上存活長久的書,是永遠不會退流行的書,是一再會有讀者購買的書,這是我對於自己的期許,這也是我對讀者和出版社的感激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