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吃什麼
「老公,今天晚上加班,冰箱有冷凍水餃,或者可以把作天的炒飯微波。」
「我們今天中午去樓下轉角那家新開的義大利麵店吃飯,好嗎?」
「老婆,我們今晚去看電影,正好可以去電影院旁的那家餐廳吃飯了。」
「你去樓下自助餐店吃飯,順便幫我帶個便當上來好嗎?」
「今晚開會,經理請吃披薩,不用煩惱晚餐了。」
「今天爸媽晚上有事忙,你們自己去爭鮮吃晚飯。」
每天都得花不少時間思考要吃什麼,這是不是很多人的生活經驗?這些看似合情合理的思考脈絡裡面,有一些很特殊的人性因子,某部分是責任,關心家人的生活需要,關心小孩的生理需求;某部分就是需求,是必要的需求,要滿足生存需要,也要滿足生理慾念;某部分是常態,好比晝夜,好比四季輪迴,有必須要吃飯的時間,時間到了要吃屬於正常人的生活常態;最為關鍵的人性因子是正當性,是人類獨有的正常觀點,是低等動物意識中不存在的理所當然。
最近和幾位親戚聊天中,我很本能的敘述這些生活重心和健康之間的關係,那是我個人的生命記憶,就發生在近十年之內,每天被老婆關心午餐晚餐的過程不健康,老婆不再關心之後感覺更健康。準備好的食物就吃,看到食物就會吃,老婆的愛心不能不用行動回應,我們很有可能理所當然的吃,也有可能就理所當然的病。這一刻,用最感恩的心情記錄自己的慶幸,我知道會有非常多的人終其一生沒有機會體會到這種生活常態和疾病之間的關係,包括用他們的主觀意識迴避和我深入養生議題的親友們。
曾經有過一段深入「視窗移轉」的體悟過程,這四個字是我個人的翻譯,英文的原文是「Paradigm Shift」,那是我重新認真看待自己生命意義的轉折。或者在我們今天的用詞中比較接近「框架」,英文字Paradigm的原意是範例或模組,我個人是從視窗的定義得到啟發。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換腦袋,看到的是同一件事,透過不一樣的腦袋或視窗看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我們生命中不乏類似的劇本,最討厭的人變成最愛的人,最不喜歡做的事情變成最具熱誠投入的工作,最沒興趣的事情變成自己的專業。
一般人的健康視窗看待食物,是什麼可以吃而什麼不能吃,或者哪種食物健康而哪些食物不健康。沒有深度探索相關主題的可能會一頭霧水,每天關注要吃什麼何錯之有?其實對錯也是一種慣性思考,很難說吃三餐有錯,可是就身體的立場,累積了好幾十天、好幾百天、好幾千天的三餐熟食,從結果論看三餐熟食,可以說錯的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