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深淺,基本上只要上過課都和我有過互動,即使只是簡單的交談幾句,對於學員只要有記憶,只要對方學習態度好,我願意釋出關心的誠意。考慮舉辦老學員座談,我的初衷很單純,就是近距離聽學員分享他們的近況,靈感來自我早期寫過的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吧!」。原始構想是八位老學員,大家圍在會議桌吃便當,重點不是便當的內容和價位,是大家可以藉由短暫的聚會深化自律養生的信心。

 

我願意回答學員的提問,那是全方位思考的最佳機會,也是聚焦全場注意力的時段,期許前來座談的學員都感到心的共振。四月份的首場座談,由於來了少數幾位新學員,我針對新學員解釋一點初階課程的要點,多少會耽誤到老學員的時間。可是非常意外的,那場座談對現場學員和我來說,都有額外的收穫,關鍵在欣潔那天談到她對於三週斷食和週休二日的心得,而且是很重要的心得。

 

欣潔說「對我來說,斷食21天很容易,週休二日則不容易。」現場的反應很一致:「怎麼會?」,用頭腦思考研判三週和兩天,當然是兩天容易,有什麼好討論的?我在台中的第一場座談也丟出這個議題,現場只有沂霖快速表達認同,這位自律養生最長斷食記錄保持人最近才真正進入週休二日的養成,她很清楚一星期不吃美食兩天的困難度,可是這對台中現場的多數新人來說,是令人意外的結論。

 

這就是斷食,知道和做到是截然不相同的兩回事,淺嘗和深做就是兩個世界的呈現。想起我在入伍訓練的行軍記憶,全副武裝又背槍,在每走一步就好幾滴汗水的後段,與其說是靠意志力支撐,不如說整個人的動能是麻痺的。麻痺其實是適應,長斷食比起行軍要輕鬆得多,有點類似一段有別於正常生活的旅程,當你很熟悉不吃的世界,你的日常就沒有吃這檔事,也不會有想吃的意念。斷食轉換了身體的意境,沂霖斷食七週過程還參加大甲媽祖遶境,我和幾位志工在斷食三週最後一天還去爬山,初學者一律表示不可思議。

 

欣潔曾經被我擋在三週斷食的門外,我鼓勵她多參加幾次營隊之後,再來評估自己的能耐。沂霖也多次被我提醒還有進步空間,我深知她們都需要破釜沉舟的決心,可是真正令人感動的不是她們做了幾天,是她們道出了斷食的獨特意境。這是一件要與不要的問題,從來都不是簡單或困難的議題,不管你願意承認自己懦弱,或直接說出自己的恐懼,只要動機到位,斷食不論天數多長,都是一件可以輕鬆達陣的旅程。

 

我相信隔岸觀火的人依然抱持極度的疑惑,甚至恐懼,十多年來,我就這樣不停的看到人們前仆後繼的關掉自己的潛能,少數人對著自己說「你可以的」,多數人則十足肯定的告訴自己「你不可能的」。暗示自己做不到的也是拒絕上課學習的同一批人,只要願意學習就清楚為什麼,動機就出現了,可是提撥動機的機會就這樣被自己狠狠的阻斷掉。我們都曾經是這樣的模組,因為我們都很習慣大腦的思辨,因為我們都自作聰明,我們也都擅長作繭自縛。

 

世界上沒有「沒時間」的人,可是「我沒有時間」卻是我們日常生活最常聽到或說出來的話,每一場活動或每一堂課,都會有學員回報親友的「忙碌」,我也不時會收到「撞期」或「已經有安排」的解釋,我心中的結論是:我關心你勝過你關心你自己的程度。熟悉「換境」的資深學員即使永遠只是少數,對於未來的顯學斷食來說,卻是關鍵的少數,他們是身體針對葡萄糖和脂肪轉換早已駕輕就熟的自律養生實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