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吃?」,會有很多答案同時被提出來,有人說「需要營樣」,有人說「補充體力」,有人說「維持身體熱量需求」。聚焦每個吃的場合,進入每個準備要吃的念頭,以上這些答案居然都不在吃客的思考動念中,「維繫家庭和諧」是一種面相,「經營社交場合」是一種面相,最大宗的動機落在「唯恐沒吃會餓」,害怕飢餓變成現代人吃的動機,因為飢餓不舒服,因為飢餓不健康,因為飢餓可能導致死亡。

 

其實不餓,也得吃起來準備,準備什麼?準備接下來有一段沒得吃的時間,準備好迎接一段身體不會有飢餓感的過程。當你開始懷疑探討此議題的意義時,我願意很誠懇的告知,這是很重要的價值釐清,這是很必要的動機分析,這是造成現代人不健康很關鍵的動機。吃是預防飢餓,不是因為已經飢餓,更明確的說明,不餓而吃可能佔了一半的吃,不必要的吃如果是絕大多數的吃,那麼不健康的結果就是最合理的呈現。

 

請注意,因為吃所以就餓了,因為吃所以就更想吃,不餓而吃的結果是吃很多,為什麼?為什麼吃變成一種無意識的行為?為什麼我們經常吃了還想再吃?不是不餓嗎?為何有意識的不想吃到無意識的吃太多?在解析問題所在之前,複習一下生食和熟食的差異,是內容的差異,是酵素的存廢,是生命的有無,是調味劑的添加,是澱粉和蛋白質的組合,是糖化效應的催化,是熟食攜帶的美味,是好吃必然的結果。

 

有沒有留意到,你不再是你,你是食物,食物是你,食物控制了你,不想吃的你變成食物的你,變成好想吃的你。如果這個結果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你已經知道這個結果不美好,再回去尋找最原始的動機,其實飢餓感並不存在,只是記憶,只是想像,真正存在的是恐懼感,是隱藏在記憶深處對飢餓感的恐懼。所以我們並非真的想吃,我們並非真的需要吃,我們吃那麼多的理由並不存在,可是我們病這麼多的理由的確存在,我們病得很嚴重的理由絕對存在。

 

一天裡面真正飢餓會有幾次呢?我說的不是由食物所引發的飢餓,我強調不是由高升糖效應後所激發的後續飢餓,也不是食物進入消化道之後所帶起的假性飢餓。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每個人身上的備糧狀況不同,而且每個人身上的囤積情況也不盡相同。從間歇性斷食執行成果回溯身體的飢餓傳導,飢餓感很微弱是第一種心得,飢餓感出現頻率低是第二種心得,滿足感提早出現屬於第三種心得。

 

身體需要我們吃的時候,我們就吃,身體需要我們停的時候,我們就停。這麼簡單的道理卻是一段時間自律養生的體悟,因為收到身體很紮實的訊息,因為懂身體的訊息,也知道聽從身體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