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從「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想起,在平順的日子中,就是會出現破壞好情緒的因素,一直也都在「人是變數」的提醒中釋懷,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意念,永遠志同道合,那才有怪。人與人之間,不一定要有明顯的衝突,積怨也會持續累積,人性的關注面在何處,打開電視就由不得你找不到答案,因為處處都是「壞事傳千里」的氛圍,明明很渴望被好事感動一下,吸引關注的不會是感動,卻成為你接下來的話題,也就是人際互動中的頭條或標題。心理學有所謂「薩頓定律(Sutton’s Law)」,是一個銀行搶匪薩頓的見解,誰叫銀行要放那麼多錢,這和挖人隱私、跟監、偷拍沒有兩樣,當目標擺在壞事上面時,我們看到的一切就很合理了。

 

其實人生走到中段,反省自己一路以來的私人恩怨,不指那些因調調不合而日漸疏遠的,一些莫名的怨尤總是在人生戲碼中軋上一角,合作創業或有生意往來的機率最高,有些人真一度被自己列為拒絕往來戶,不怪自己當時的情緒衝折,深知是老天爺又出了成熟考題,過不了關就是以「翻臉」結案,級數未達撕破臉者,在聯絡名冊中踢除,形同陌路。時間具備特殊功能,如果自己經營出一條成長路,仇恨很自然淡化,可貴的是不愉快的緣由早已忘卻,想想看包容是多麼美麗的情操,體會到寬赦是多麼成熟的舉止,人生的記憶庫中永遠保留著仇恨的空間,多麼浪費。

 

最該關注是別人對自己的包容,最該承載是別人施予自己的恩惠,讓感恩文化在社會中流傳是多麼美好的事,讓關愛與付出成為社會中人際互動的主軸,第一步就是自我修煉,永遠不該忘記,是誰在你有困難與苦難時伸出援手,即便只是一通即時的電話關心。感恩報答存在另外一面,不是別人有沒有感恩,不是別人有沒有知所圖報,是自己把別人欠的恩情放在記憶體中,是自己在付出勞力與支助時,存在行為背後的目的,企圖記下別人積欠的人情債;好比有人對紅白包的認知不是喜事喪事的祝賀與哀悼,是一種人情與交情的投資,好比有人對愛情與親情的見解是條件交換,付出之後變成別人的債務,給予之後變成愛人的感情債。

 

情愫很複雜,說穿了就是個人修煉,要花幾十年才能修成正果,絕對因人而異,只要不是孤單一個人,修煉就在進行,只要和他人產生工作或生活上的互動,考驗就在進行著。這些情愫因為存在絕對的兩面,而有由價值觀和認知不同所引導的差異,恩情有兩面,給予的和接受的,仇恨的形成也有兩面,可是不同的認知就有不同的解讀和程度,淡化、美化都在個人修煉之中,醜化、強化也來自於修煉之有無,人一生的成長紀錄都在這一切因子的交錯作用間,修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