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二十年前的老同事碰面敘舊,共同話題是曾經一起共事的人,有些人的性各就是包打聽,朋友的狀況和去處都一清二楚,而且打屁的功力也精進許多,反倒是我,聊往事的興致怎麼愈是缺缺。我總是留意到別人不太有興趣的部份,可是年紀畢竟都不小了,不是身材走樣,就是皮膚黯淡,一堆人的腦筋裡頭就是騰不出任何空間給健康。在他們忙碌的工作中,人生是家庭故事和賺錢故事的總和,健康就是吃飽,健康就是錢要夠用,健康就是有能力一個星期應酬兩三回,健康也就是在公司的地位穩了,睡覺可以睡到自然醒。

 

聊到和健康相關的事,是家人生病了,是掛急診、開刀和住院的經過,是接下來醫生怎麼交代。這些朋友和我的距離遠了,他們畢竟不會知道這就是設定好的劇情,談這種浪費人生的事情,我聽起來不但沒有感覺,只會更拉大我們之間的間距。我所謂「浪費人生」,重點擺在別人設好的圈套,這是少數擁有權同時也擁有錢的人,他們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所安排好的陷阱,包裝好之後,外面貼上「健康」兩個大字。被教育到裡頭追求健康的就是一群無知的人,說「無知」沒有罵人,這是公開的事實,大家都曾經無知,大家也都習慣無知。

 

我們一旦陷入忙碌,對於資訊的採集,通常會採取「片面」或「重點式」的吸收,愈不在關注範圍內的事情,愈是歸類在「道聽塗說」的角落。聽說《不生病的生活》很暢銷,姑且去買一本來瞧瞧,試看看買書之後的健康狀況可以改善的程度。結果已經很暢銷的書就更暢銷了(原諒我有任何「吃味」的表態),重點是大多數為了書有名氣而去買的,還是沒有看書的習慣,當然不可能因為買書而得到健康。我有機會請教很多手上有這本書的朋友,到底這本書裡面講了哪些重點,結果真的不出我所料,能夠稍微接近到核心的,可以說沒有。想想潛意識的威力,也想想書名取得好的力道,想要「不生病」,買書就有機會?

 

我們希望找出健康的因,可是市面上充斥的說法都是健康的果,譬如說減重多少公斤,譬如說哪些症候可以消失,接下來就是有人會行銷透過這樣的果來創造另一種果,也就是把使用產品導入賺錢的議題。社會上盡是這些本末倒置的行銷邏輯,大家都把焦點放在一個和事情的本質不相干的動機上面,結果社會上剩下兩種族群,一種是被騙到不再相信與進步的人,另一種就是執迷不悟還繼續在騙人的那些人。比較遺憾的是騙人的並不知道自己在騙人,至於那些不打算繼續受騙的,在他們眼中,談健康就是要賣東西,談健康的都是騙子,健康居然是一種道貌岸然的概念。

 

就繼續忙吧,也繼續吃個過癮吧,讓肚子繼續往外伸展吧,畢竟健康隨時都可以逆轉。只是提醒,逆轉的路很可能荊棘滿佈,一路上必須處理的事物太多,要承擔的責任也太多,來得及還是來不及,還是要問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自己是多麼的有概念,多麼不需要知識的灌溉,自己是多麼的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