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必學的棉花糖理論
又到了年終領獎金或收到紅包的節令,同時也是新年新希望以及做出年度計畫的時刻,你的想法會不會結合自己手上的這筆錢呢?我不知道,我承認我會,過去的我,其實很合理,誰不想運用手上的資金好好滿足一些想法呢?以兒子為例,高中以後,父母親不再幫他保管壓歲錢,他便自作主張採購了所有自己喜歡的用品,例如一台腳踏車。表面上只是父母親未能好好教導小孩理財,實際上有非常重大的心理效應,除了看錢財的角度,還有經營人生的態度。這種運用手上所有資金做計畫的心態,非常可能延續到分期付款買奢侈品,接下來就是運用信用卡額度盡情滿足自己的物慾。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自己沒有做好的事,很可能重複發生在小孩身上,這一切,可以直接以「棉花糖理論」解釋得一清二楚。來自於《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這本書,從理財的角度,它就是儲蓄、分配與計畫,從人生的角度,它就是視野與目標願景,類似於我喜歡從價值與典範的觀點分配自己的時間,這是年輕時完全沒有概念的事情,反正就是做事,反正就是認真,從未思考意義何在,也從未考量事情的長遠效益。人生麻煩的地方就在需要投資時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就是這種道理?有人生過大病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有人失去愛情才體會珍惜的意義,我們都要痛過才能覺悟,才有機會深思。
所以我從高投資報酬率評估閱讀,老人言是相當可貴的,我從閱讀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是學校教的,不是爸媽給的;我從深思中體會自己的人生價值,感謝爸媽給我的好基礎,也感謝自己跌跌撞撞的人生經歷。把自己和別人犯過的錯整理成人生教材,我以這種態度傳播健康觀念,我也願意以這種誠意提示人生課程,首先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小孩,似乎他們還執意走我走過的顛沛道路,「現世報」三個字說得讓人好心疼,自己的責任要自己來承擔,我試著向他們闡述「棉花糖理論」,只是從眼神發現他們體會有限,我還能告訴自己「沒關係,他們還年輕」的謊言嗎?
以前聽王老師說「公車上拉著拉環的老人」,老師問說:「你確定這不會是未來的你嗎」,這種故事應該是在形塑人生規劃,可是很多人容易解讀成為趕快賺錢,這是有很大差別的。「棉花糖理論」提示了實質擁有和虛擬擁有的差異,我可能花了四十年才想通這個道理,很希望能夠幫助時下年輕人減少幾十年的蹉跎歲月,因為從《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接下來的《萬一吃了棉花糖》中,除了實例,也再度看到作者的自信,「不急著吃棉花糖」變成一種本事,它是把自己帶往人生目標的必備功夫。
朋友,你還在炒短線嗎?兒子,你願意繼續當月光族嗎?我在我的書中以「沒辦法不是辦法」作為某一章的標題,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