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屬於生意名稱,是花錢買你東西的人,是客源,是讓生意可以延續下去的最終端。市場可以從死寂到被你激活,可以從沒有到充滿,可以從冷感到熱鬧,當然,市場也有可能從炒熱到高點之後,急速冷卻,從人聲鼎沸到門可羅雀。只要有一群人,他們喜歡你的品牌,他們支持你的產品,他們願意長期購買你的東西,理論上,這是市場的完美境界,這是做生意的人期望看到的境界。這裡有所謂忠誠度的問題,消費者和製造商或銷售商之間的關係,這個橋樑不會絕對的堅固,維繫橋樑是一門藝術,摧毀容易,照顧不易。

 

經常聽到「這個生意可以做」,或是「不賺白不賺」,很多有賺錢頭腦的人公司一家一家的開,賺錢不但是機會的問題,也是能力的問題。有些產業的利潤結構很紮實,可以從五成利潤起跳,甚至更高,可是有些產業就面臨幾乎一成利潤都得不到的窘境,不時還要被客戶殺價到見骨。有些生意很會抓住客戶情緒,不管是恐怖行銷、投機行銷,還是限時搶購之類的賤價促銷,或者從獲利的角度蠱惑客戶大量購買,一邊願打,另一邊願挨的結果,短期之內看到雙贏的成效。利潤好壞沒有對錯,錢賺多賺少也不應是對錯的議題,從動機面探討念頭的本質,賣方或買方都應該面對道德與良知的問題。

 

如果一邊願打另外一邊願挨是事實,談道德與良知就顯得很無趣,這就好像是客戶捧著鈔票來求你賣他東西,甚至跪下來願意加倍付錢,這時候是老天爺賞飯吃,是福報,哪需要探討是非對錯?當我知道類似的商品可以在中國大陸賣到十倍於台灣的價格,而且還賣得嚇嚇叫,在本地的情況,客戶即使滿意品質,偶而還是要計較一下價格,我不免還是要把市場和道德良知連連看一下。做生意的起心動念可以是服務更多人,可以是把自己做得好吃的東西分享給更多的人,可以是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可以是回饋家鄉,也可以是退休後找點事情做。多了服務與熱情的結果,通常表面上利潤空間減少了,到處卻都是賓主盡歡的場面。

 

再從賓主盡歡來分析另外一種永遠興旺的產業,那是我很熟悉的醫藥產業,真的是不論病情多嚴重,從病患和家屬必須信任醫生的角度,賓主盡歡誠屬合理。目前的行情談醫生的獲利和收入,多數醫生多少會提出抗議,因為的確不比當年,是醫生的收入少了,還是投入第一線的醫生多了,不是我想探究的重點,生病的人數沒有減少才是問題的核心。醫藥產業的市場就是生病的人,這句話表面上沒有任何語病,事實上不盡然,因為沒生病的也去找醫生,所有人都認為生病應該要看醫生。當醫生把處方開給沒有生病的人,當醫生告訴血糖短暫偏高的人得了糖尿病,當醫生告訴癌症病人只有化療可以處理病況時,市場從無到有,硬是開發出一輩子重複消費的大客戶。

 

你的消費是真消費嗎?是真需求嗎?是別人賦予你動機嗎?是別人勾引出你的購買慾嗎?此議題最終回到生意的原始動機,當生意人努力把客戶錢包裡的錢轉成自己的錢,他們是站在客戶立場,還是只想到自己的好處。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問過當事人的良知,獲利好壞或多少有時候是道德議題,只是生意人不願意承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