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說:給我很多錢,我就不再有煩惱了;富人說:給我更多的錢,我確定不會再有煩惱。我們可能是其中一種角色,也可能介於兩者之間,當我們缺的時候,當我們想要擁有的時候,當我們被物質慾望綁架的時候,我們被迫在煩惱與金錢之間游走,我們就好比拔河繩中間的紅線,兩旁各是錢與煩惱。人類設計了這一種遊戲規則,一旦安裝了這一套軟體,從享受有錢的美好開始,從熟悉金錢的妙用開始,錢好用之處,可能從小時候開始用壓歲錢或零用錢買玩具,早已深植內心深處。有兩種擁有錢的方法,一種靠自己,一種靠別人,屬於兩種截然不同屬性的人格養成,用的是同一套駕馭煩惱的軟體,運用的是錢愈多愈好的程式。

 

有也煩惱,沒有也煩惱,這一套遊戲的邏輯程式肯定有一些瑕疵,尤其當它和人體內另外一套叫做人性的程式一起作用,形成一組盤根錯節的迷宮,有時候當事人永遠搞不清楚,為何擁有得多,煩惱反而愈多?因為擁有太迷人,人們習慣把焦點放在擁有的喜悅與美好上,反而沒有機會仔細思考就在附近徘徊的矛盾與反差,事實上我們就一直沉迷在一種無止境的追逐遊戲中,不知道這其實是人類獨有的罪惡淵藪。《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作者克里斯汀生點出了一個非常獨特而且有趣的觀點,重點是說人生有些事情都必須經歷才會懂,這是我們一般人可以同意而且深信不疑的概念,可是真正的重點在後面,他強調有些事情不應等經歷才懂,因為太遲了,因為來不及了。

 

對於人生,我經常出現應該調整方向的提醒,我經常出現應該及時踩剎車的警覺,針對的,就是從小到大深根在內心深處的物質慾望,那種可以讓自己極其滿足的擁有,那種可以讓自己超越別人的所有權。可以這樣問自己:這些擁有是對自己有利,還是對別人更為有利?在專業知識上提升,可以造福更多的人,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這種擁有是值得鼓勵並肯定的;另外一種思考,當我的生命終止那一刻,留在世間的都在人們心中,所有極近奢華的擁有都將轉成他人的擁有,一點都帶不走。應該要追逐的東西突然輪廓清晰,應該不斷累積與增加的東西都和生命的核心價值有關,哪些東西實實在在,哪些東西虛無飄渺,不再模稜兩可。

 

我談健康,我教健康,不再著重在理論和學說,不再迷信營養和吸收,我分享的是心中的刻骨銘心,那種和生命息息相關的感同身受。從生命的觀點解說健康,多的定義應該是生命的延長,應該是沒有病痛的實質享受,應該是美滿人生的真實呈現,不應該是營養補充瓶瓶罐罐的增多,不應該是套餐金額數字的炫耀,不應該是名醫和醫療人脈的豐沛,更不應該是吃到飽餐廳空間中的起身次數。吃得少和生命延長之間的密切關係,已經不需要再討論,尤其是已經進入中年,體會到健康的迫切需求者,更應該在食量上嚴格管制。「少即是多」屬於字面上有點矛盾的名詞,實際上卻是意義深遠的創意,是修練個性非常必要的體會,所有體會「無所有」的哲人,他們的擁有卻一點都不比我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