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較常演講,已經熟悉舞台的空氣,也常在演說的中後段全神投入,與現場聽眾融合在一起,我感覺大約一百個人左右的場子非常適合我發揮,現場的氣氛輕而易舉到達燃點。我始終不認為自己是個適合演講舞台的人,可是已培養出「使命感」與「傳播好訊息」的熱情,我義不容辭調整了自己的頻率,征服了我對過往陌生環境的恐懼或不安。

 

演講有主題,主題各有其情境,當融入到自己設計好的意境之中,有一種「揮灑自若」的感覺,昨天再一次驗證。可是充分投入之後,我發覺思考空間完全獨立,甚至斷絕了和大腦旁區的神經傳導,因為我想提一首熟到不行的歌,歌名就是跑不出來,然後想舉出一本算是熟透的書,書名就是想不起來,雖然沒有影響到演講的主軸,總是覺得美中稍嫌不足。

 

講一堂課類似唱一場演場會,難度沒那麼高,卻都具備一些共同的元素。首先,不論是講台或舞台都是表演的場所,站上去就是演出,當然得投入可以感染台下的情緒。接著,都需要全神專注,專注的程度勝過生活中其餘場合,包括我現在坐在電腦前面的專注力。如果張惠妹在五萬名觀眾前閃神或者忘詞,會是什麼狀況?如果主播面對鏡頭打呵欠,會是什麼結果?如果電視談話性節目主持人腦子突然一片空白,會是什麼下場?

 

事實上在專注中,很多狀況不至於發生,再怎麼疲憊,專注中不會打呵欠,再怎麼不健康,專注中沒有疼痛,再怎麼需要如廁,專注中沒有慾望。專注是傷神的,專注是自由基多產的,專注是聚集能量的,可是專注也是快活的,專注也是提昇生命力的,專注有其精神層面的生理效應。我終於體會到,我願意在我的未來人生提昇專注,我渴望在我的未來工作中經營專注,而且我早已習慣於每天在自己安靜的書房進行專注。

 

我無意間留意到鄭弘儀主持兩個小時的談話節目「大話新聞」,攝影棚理應冷氣大開,可是他襯衫腋下總是兩片水痕,直接讓我聯想到他主持現場直播節目所需要的專注程度。由於我每每在演講後發現衣服溼透,思考到專注中身體的一些生理效應,好比睡眠中的專注、冥想中的專注,身體的副交感神經系統啟動直接傾泄的排汗機制。由於大腦活動旺盛,神經傳導似乎集中在特殊區域,是否同一時間,身體的水分也都供應在排汗系統?專注是不是「心理主導生理」的另一種範例?

 

我每天寫文章,已經習慣專注,也時時有靈感創意源源不絕的快意,當專注的時間拉長,當天晚上特別容易疲累,或許神經傳導碰撞頻繁之後,身體要求時間修補,或許能量耗盡之後,身體需要睡眠來重整。文字創意需要大量思考,思考促進了心靈的成長,如果這些都轉化成對社會人群的奉獻,如果專注能夠感動到他人的心靈,我會不斷累積創意過程中的快樂。昨天就有聽演講的讀者宣稱,看我的書讓他好感動,我回應說,你一定很用心看。大家都是真心話,感動豈可不需要專注呢?

 

我覺得專注好快樂,我覺得專注好封閉,我也覺得專注好特殊,因為它完全獨立,它是徹底隔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