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推薦加入「中華自然醫學教育學會」,在一群自然醫療學者專家面前簡單闡述自己的心得,我自稱「班門弄斧」,畢竟是第一回面對這麼多同行的前輩,可是我依然展現絕對的自信,相信真理一定可以暢行無阻。自己在求學問的過程,一直維持一種信念,學問是追逐不盡的,所以我隨時保持空杯,到處追求新知,面對這麼多學者前輩,當然是學習的最好機會。可是我也碰到以對等態度回應我的長官,謙虛的確是求學問的一種美德,確實有教授級的學者以開放的心胸,用心聽到晚輩的一些話,除了強化學習態度的重要,也鼓舞了身為後輩的我。

 

有一些問題是民眾經常會問的,我已經習慣不厭其煩向發問的學員說明,畢竟願意發問就算有心,畢竟有問題就代表有認真聽,只是我主觀認為學者專家不應該出現類似的疑惑,事實證明不是這麼回事,原來專業經常被隔離開,原來專業也可能是絕頂的盲目。我談的不是當了官之後,良知被綁架那一種,我說的也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必須說的違心論,我思考的更不是藝術或設計創意那種由主觀所經營的專業;專業可以很有自信,專業可以很篤定,只是專業動不動就顯得自傲,專業不經意就是一副尾大不掉的姿態,專業經常太過堅持己見,專業何苦容不下任何一絲接受別人見解的空間?

 

其實,這也可能是我自己不小心所犯的過錯,因此我盡量要求自己客觀,我盡全力找到所有足以解決疑惑的解答,所以「向後轉,找答案」是專業之所以成為專業的最佳態度,不是第一時間先否定,最後才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問自己,這是你涉略的領域嗎?這是你熟悉的區塊嗎?你多久沒有研讀相關資料了?或許可以這樣問,你多久不再進步了?我想進一步強調,學問不一定等同於學識,學識也不一定和學歷有等號,斗膽問很多前輩專家,是不是博士的頭銜就無所不知了?是不是醫師的稱謂就精通醫理了?聽說求學是先承認自己不足才有意義,不是嗎?

 

自己就有切身的例子,從小看著父親行醫,對所謂「社會地位」很早就有體會,也親眼看到父親自修的歷程,他不時都會閱讀醫學期刊,可是當我明白「醫學不等於健康」的同時,當我發現對於醫學新知的追逐已經超越父親的同時,我更加能體會專業的受限,或許應該說,是人性和專業結合之後的無奈。說明白一點,父親懂治療,可是他完全不懂健康,這是事實,沒有什麼好丟臉的,我有機會將舉出很多實例,懂健康的醫師比例甚少,這畢竟就是「偉大的醫學」所經營出的現象。

 

有自己的專業是好事,擁有專業可以力保不被社會淘汰,這終究是我用來勉勵兒子的話,只是專業必須保留進步空間,「專業有所不知」是永遠的鐵則。